早上六點起床,完成。
七點洗漱、做飯吃飯,基本任務完成。當時我在剩余時間的時候沒有看書。因為我在想,反正九點之后還有三個小時可以讀書,之后我再拖延時間。
八點半到九點學習完成。九點之后,我還是沒有看書。在那玩游戲玩了兩個小時,我又想的是。我午休之后也是有時間去閱讀書籍的,又在那抽煙。說實話,這是個壞毛病。大腦在對抗我的行動了。
12點半到一點半,午休完成。我又拖了半個小時,直到兩點多才開始閱讀。
第五章,高效學習如何打造終身受用的學習系統(tǒng)
第一小節(jié),學習的原則: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請避免做提示閱讀。這里指的是讀完一本書當做一個題目,把做完一本書的筆記看做這個題目的答案。
就是說如果我只是抱著我要讀完一本書的心態(tài)去閱讀,會容易把持有當做擁有,把閱讀的行為當做學習的效果。不是說讀了多少本書的這個結果的本身,而是在閱讀的學習的過程中,把知識內化進大腦中,變成自己的東西。
而書為什么會變成書,是因為這本書是作者的邏輯框架,哪些內容寫進去,哪些內容不寫進去,是由作者決定的。全盤接受作者的邏輯框架,只是復制別人的大腦而已。這個意義不大。
說實話,我就在這樣抄著寫。但是要認真的思考哦。把作者的知識點,來變成自己的東西。
做題是閱讀,本質上是一種作者本位的思路。就是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想知道作者的。理解和看法是什么?
而這種做法重要嗎?不重要,因為這是作者的看法,而不是我的看法。而有效的閱讀是從作者本位轉換成讀者本位。
這個很大一個例子。讀書的時候不是要考試嗎?考試語文,你中間不是有閱讀理解嗎?那個就是難。理解作者的看法。老師常說不要把你的看法帶入其中,要把批改試卷的人的看法帶入其中才能得到高分。
書中說。你應該去讀一些和它相關的書,從中找出與這個話題相關的信息和內容,把它整合到一起,提煉出更加全面的理解。這就是我的看法。再去擴展自己的認知邊界,了解其他人的話題的看法。然后把它博采眾長,最終體現(xiàn)出一個更新、更全面、更高層級的我的看法。
上述是。書中的理解“以我為主,為我所用?!?p> 文中還解釋了。作者肯定比我懂得多呀,我如何知道我的看法是不是對的?這樣的疑問是對的,非常重要一點是:要有邏輯。
就是說。你不要輕易下任何一個斷言,永遠都要去思考它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文中。當我需要講清楚一個問題時,會找出對應的看法,然后把它作為一個假設,構造一套邏輯鏈,用這條邏輯念來說明自己如何從客觀的事實和數(shù)據(jù)出發(fā),最終得出我的看法。
下面又基于這條邏經(jīng)驗去查閱對應的文獻,來檢驗邏輯鏈上面的每一環(huán),而發(fā)現(xiàn)某一環(huán)是經(jīng)不起檢驗的。我會繼續(xù)調整,繼續(xù)檢驗。我發(fā)現(xiàn)這條邏輯通面是通暢的,然后結合出實踐經(jīng)驗,把自己的理解和心得分享出來。這樣,邏輯鏈每一環(huán)的背后,都有堅實的理論和實踐作為邏輯支撐。這樣的看法是相對比較能站得住的。
這個東西是有點麻煩。但是你想要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讓自己的心智世界更加接近真實世界。那就認真一點。認真你就贏了。
而這個發(fā)現(xiàn)找到的資料跟原有的看法矛盾,就去尋求“正反和”,這就是一個不斷迭代和升級認知的過程啊,這個過程又被文中稱為“主動學習?!?p> 主動學習就是。主動的去探索信息,不注意一個伸手黨,不要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qū)里。很多時候,人與人的差距也許就在于你能不能比別人多走一步。
啊,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目的是什么?白話文講的是,只有能夠落實到實踐中,能夠用起來支持,才是有意義的。無法用起起來的知識,囤積在筆記里、記憶里,最終都會慢慢蒙塵,成為被遺忘在倉庫里的陣舊累贅。
解釋清楚一個問題,理解生活中的現(xiàn)象,得出更準確的判斷,做出更有效的選擇,這些都是“用起來?!?p> 書中有一個體系和一個模型。我就不寫出來了。太復雜了。
文中有一個分享的東西是,你必須非常清楚自己遇到什么問題,產生了什么需求,在這個基礎上需要補充什么,攝入什么,在有意識的主動攝取和整合,以自己的實踐為導向,最終形成一道適合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才是行之有效的學習之道。
來自別人的東西永遠都是別人的,唯有自己獲取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明白了這些,我們就能理解。應該用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學習?
在我們閱讀學習時,要明確自己的目的:我想通過閱讀弄懂什么問題?在這本書或課程里面。我感興趣的部分是什么?我能從中獲得什么幫助?
一本書是你不感興趣的,沒有必要強迫自己去讀。了而一本書,你只對一部分感興趣,那你只可以只讀這一部分即可。同時讀好幾本書,或者把一本書讀一半放回去再讀別的書,這些都是可行的做法。讀書應該為自己所用,而不是讓自己去遷就他。而一本書,你很感興趣,但是讀不懂。你可以降低一下難度,從基礎的書開始讀。弄懂那個框架和概念。不要把步子邁的太大。
這個其實就是。別人說的再好,你也看不進去,他再經(jīng)典你也不喜歡。那就不要勉強自己。只是時機未到而已。
就是說。讀書。要廣泛的大量的去閱讀。把更多的書納入同一個主題里面,讓他們彼此碰撞。最終留下。不同的精華信息形成我的看法,來指異我們的實踐。
一切外在的信息,最終都必須“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才能成為自己的知識。
第三小節(jié),別走捷徑:記憶是思考的痕跡
許多人讀書學習時總會追求省力。比如有本書說,能讓你快速的學習一個知識點。幾天認識一個行業(yè)等。
而共同點就是省腦力和省時間。而這乍一看是一件好事,時間省下了,腦力處出了,我們就可以有更多資源來吸收更多的信息,來提高自己。但真的如此嗎?
這就是許多人對學習的誤解。我們總希望閱讀和學習能夠更輕松、更省力。但事實上,我們的學習的效果和省力程度,基本是成反比的。
而毒素的關鍵永遠不要在于讀,而是在于想。就是說,你花費了多少腦力,能夠獲得和穩(wěn)固的知識。費盡心思去省時間、省勞力,結果就是省了多少腦力,收獲也就減少了多少。
文中有三三個知識點。自由回憶,線索回憶,再認。
自由回憶是不依靠任何信息,來回憶我剛才看到了什么。線索回憶是依據(jù)信息來把其余部分補充完整。在認識你讀完了這本書,再讓你去做關于這本書的選擇題。哪一個文章里面出現(xiàn)過?
也就是說,最省力的做法效果最差,最麻煩的做法效果最好。
你投入多少腦力也決定了你,了解和掌握這個知識點的程度。所以主再多的干貨??丛俣嗟墓P記,不動腦也是沒用的。
你想要記住這個知識點,你就要對他進行思考,通過這種思考的過程才能把它真正的記入腦海中。
而不好的習慣就是原文摘抄和復制粘貼。因為摘抄、復制是最省力,最不過腦子的做法,他肯定我感到舒服。
更好的做法。就是把復制粘貼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盡量用自己的話去表述。在心里把它講出來。假設你面前有一個受眾,講給他聽。也就是費曼學習法。這做法可以能顯著的提高學習效率。
第二點是追求記住更多內容。我不怎么理解,但他解決辦法是,對于一個知識點,我們要記住的是它的含義,它的原理、機致。他跟其他知識點有什么聯(lián)系,這些就可以了。具體的細節(jié),可以交給電腦、搜索引擎以及筆記。
就是說你腦中要知道。這個知識點的位置看到它,你能迅速它在哪,跟哪些節(jié)點有聯(lián)系。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切閱讀、學習,最終都要歸結到這張網(wǎng)絡里面,才是真正有效的做法。這里我理解的時候是需要,打上標簽或者是寫下筆記。這樣才能更好的去找到和知道這個知識點在哪。
這樣大腦就是用來思考,而不用來記憶了。
三追求濃縮和拆解。就是說。追求濃縮和拆解,其實是買櫝還珠。買櫝還珠的意思是?來比喻取舍不,次要的東西比主要的還要好。
你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思維和作者產生了什么樣的碰撞?而這些是無法通過捷徑來繞開的。當你避開了動腦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放棄了真正的收獲。
不妨把讀書。當做與作者的平等對話,最有價值的是在對話中理順自己的想法,得到啟發(fā)和靈感。
四追求速成和干貨。
解決辦法就是。先去理解方法背后的邏輯,在思考自己的需求和實際情況,然后結合對方法進行調整,使其更適合自己,成為新的、專屬于自己的方法論。
小結結尾,生活不是考試,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只有“更適合自己”的答案。
第四小節(jié),重述知識:在腦海里畫一張知識地圖
我們如何理解新知識?就是說把你己知的知識。來結合成一個新的知識。這樣這個新的知識。你就理解了。
比如,九九乘法表。一乘一等于一。就是說你知道的一和乘法的含義,也就知道了為什么等于一。
就是說,將你這個概念節(jié)點通過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編織成新的知識網(wǎng)絡,由舊知識所延伸出來的聯(lián)系越豐富,我們對新知識的了解也就越多。
書中有一個叫DIKW的模型。他代表了知識管理的四個層級,也就是學習的四個層次。分別是數(shù)據(jù)、信息、知識、智慧。
我看到了這個詞,但我不知道他什么是意思,也不知道他能用來干什么,這個時候他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數(shù)據(jù)。
數(shù)據(jù)并不是知識。因為你并沒有知道。任何東西。對這個世界理解也沒有任何提升。除了擴充詞匯量,沒有任何意義。
想把它從數(shù)據(jù)變成信息。首先你就得認識它。
要知道他這個概念是怎么來的?又跟哪些有關聯(lián)?又有哪些可以去解釋和論證它?那么你會發(fā)現(xiàn)。他不是一個孤立的點,而是變成了一張網(wǎng)。這個概念就和其余的概念串起來了。
這是知識。
我的理解就是。當你已經(jīng)知道這座城市的大部分的建筑,那你的腦袋里面就有一個城市的模型。你知道的越多,那模型就越精確。
數(shù)據(jù)呈現(xiàn)給你一個概念。信息告訴他是什么?知識則告訴你它與別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
這會就是。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現(xiàn)象,來準確地抽象出基本模型,用認知資源來理解解釋這些現(xiàn)象。就是說如何遷移應用這些現(xiàn)象。
人們總是喜歡把復雜的問題來簡單化。來理解這個問題。
但這里又其實存在一個問題,復雜的事物本質上是無法被簡單化的,簡單化意味著信息的丟失,也就意味著不準確。
簡單化的做法本質就是把它降為用與之相似的概念來大致的把它模型和描述出來,避開那些我們不具備的圖示,用我們熟悉的圖式來替代。
簡單化的方式一般有。舉例子,打比方、做類比等,也就是用你熟悉的事物來描述你不熟悉的事物。這個過程一定會存在信息的丟失,畢竟他們的本質上就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過度攝入簡單化的信息會導致。我們對許多知識,并不能真正的理解。
書中有一個現(xiàn)象叫做字典四認知。指的是面對一個五花八門的術語和概念,我們也許知道它代表什么含義,但并不能真正理解他的內在邏輯和運用方法……那么,對我們而言,它最多只是一個信息,而不是知識。
我們要追求的是想辦法采取他的邏輯,把它進一步分解成更加基礎的概念,然后把它與我們的腦海中已有的圖式建立聯(lián)系,繪制出一張知識地圖。
第四小節(jié)。核心方法:INKB知識管理法。
你有過這樣的感受嗎?讀了很多書,學了很多知識,卻沒有落到。生活當中?;蛘呤菦]有去復習和消化它。
核心原因是我們只是在積累信息,而沒有把他們變成體系的知識。大腦是通過聯(lián)系來保存、記憶、調取信息的,不成體系的信息跟大腦其他信息之間的聯(lián)系太少,因而很難被我們調用,同樣也就不容易被我們長期記住。
其實我就在積累信息,因為我所知道的知識很少很少。
大多數(shù)人在學習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三個問題。
1.零散
每天接收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信息之間缺少邏輯和關聯(lián)性,他們大多是被高度加工后的信息快餐,滿足我們對多巴胺的渴求。這就導致我們并沒有真正學到什么,只是以為自己學到了什么而己。
2.被動
許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知識缺口是什么?只是被動的接受各種渠道推送過來的信息,漫無目的的去瀏覽和學習。這就導致這些信息很難與生活建立關聯(lián),無法發(fā)揮真正的價值。
3.囤積
幾乎每個人都有做筆記的習慣,。但許多人,把筆記都堆積在板子上和軟件里,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也沒有去復習和咀嚼,久而久之容易忘掉曾經(jīng)學過的東西和記下的東西。把記筆記變成一件白白耗費精力的事情。
書中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一套。知識管理法,也就是我們的第四小節(jié)標題。
他這里面有一個主題筆記和概念筆記。這套體系的核心原則就是以主題為核心,讓知識流動起來。
我認為主題筆記指的是,把一個信息拿到另一個主信息中。比如我把我學習的語種列為一個大的主題。那我把下面的一個小主題納回到這個大主題中。就是說你學習這個語種的單詞,是不是分為衣服、動物及其余種類的。但是這些都是可以分為一個小主題。再把這個小主題放在這個大主題的下面。而通過這種上下級的整合。使它成為這個主題的一部分,充分發(fā)揮出價值。
概念筆記。也就是說這個小主題下面所記錄下來的信息。還沒有歸納到那個大主題當中。
而這個知識的四大理念是。
一鏈接和引用
書中的理念是,一套好用的方法一定不能過度依賴某種工具、某種功能,否則就會受制于這種工具和功能。它應該是普世的、自由的、靈活的。因此,無論你使用什么工具,你都可以使用這個INKP,只是在操作上會有一些差別。
二知識消化五步法
第一步,總結。這個知識點大概講了什么?用自己的話去提煉表述,不要照搬原文。
第二步,聯(lián)系。這個知識點可以和其他哪些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試著去引用,已有了其他記錄。
第三步,舉例子。我能想到哪些跟他相關的生活實例?例出能想到的例子?。
第四步,寫啟發(fā)。他能給我什么啟發(fā)?如何知道我的生活實踐,寫下覺得能用在實踐中的想法?
第五步,記出處。最后記下我看到的它的出處,以備將來查詢溯源。
這里要注意的是,這個是針對概念筆記的。
那如何組織主題呢?書中的定義是按照你感興趣的問題來組織。
如睡眠這個主題??梢约毞譃?。成型和夜行有哪些研究周期和時間?又有哪些時間?睡眠不足的危害又是什么等。
如何區(qū)分主題筆記和概念筆記?主題筆記是構成我們知識體系的主干,概念筆記則相當于形成阻力的原材料。前者我們需要去增補三井提煉、加工和復習,而后者我們不需要進行過多加工,把它放在那里,等需要的時候去查閱即可。當然,這兩者也不是絕對的不同的。概念筆記也可以升級為主題筆記的。
自上而下和和自下而上的知識管理理念。
書中所說的方法是自上而下。就是說通過積累形成若干的主題,再從這些主題出發(fā),想清楚自己缺少什么,需要彌補什么,然后有意識的獲取這些知識來填充這些主題,完善這些主題。
這兩個理念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是側重點。
自下而上的缺點是:你收集的筆記和過程是漫無目的,沒有方向的,這就導致筆記之間過于零散,難以構建有效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你也很容易把筆記整合成一個合集,你只是把它們收集起來放在一起,并沒有真正的思考和提煉之間他們的邏輯關系。
自上而下的缺點:他不適合您接觸的朋友,更適合已經(jīng)有一定基礎的用用戶,同時更適合那些喜歡鉆研某個問題,而不是廣泛吸收各種各樣知識的人等。
等和等等有什么區(qū)別嗎?說實話,我語文不好。
最好是兩者相結合,而不是依賴于其中一種。
自上而下指的是從主題筆記出發(fā),主動學習和獲取關于這個主題我感到好奇,還想知道的部分。自下而上,指的則是先積累大量概念筆記,再把它們整合成一個新的主題。
4.概念化
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征,往往是一個名詞或名詞性短句。
那為什么強調他呢?一方面這樣可以確保每一則記錄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會造成重復的,利益方面也可以幫助我們跟這個概念相關的信息全都放進對應的筆記里,方便我們去翻閱和調用。
書中說想做成一個概念筆記。第一個方法。把這本書或者這篇文章做成一頁概念筆記,以他的標題命名,然后在筆記內文里寫下作者的觀點及邏輯思路和論據(jù)。這樣以后我們需要引用它時,這些概念筆記就可以成為我的材料。
第二種做法是從這本書這篇文章里提煉出一個概念,針對這些概念做概念筆記,或是新增到已有的概念筆記里面。
當我看到這里的時候,已經(jīng)三點半了,看了一個小時。讀書完成。
開始寫作。寫作時我才發(fā)現(xiàn)。我看的是第五章。到達五點之后,基本任務完成。
七點半到八點,學習完成。開始寫作,到達九點多鐘,寫作完成。
十點休息,完成。
今天的我,比昨天好一點。懂了新的知識點。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