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潼關(guān)之戰(zhàn)(一)
三個人都沉默不語。
他們沒想到,被稱為大唐雙杰的封常清和高仙芝,竟然會敗得如此慘烈。
潼關(guān)岌岌可危。
雖然他們在唐廷已經(jīng)失去原有的地位,但他們心底里仍舊將自己視為唐廷的臣子。
“唉??峙麻L安危矣?!北R奐最先打破了沉寂。
“哥舒翰還是老了啊?!睆垥暂p聲嘆道。
潼關(guān)駐守了約二十萬唐軍,但這些唐軍卻早已未戰(zhàn)先怯。
封常清和高仙芝,與安祿山在洛陽城西相遇,大敗退回潼關(guān)。
李隆基聞言大怒,便派遣宦官前往潼關(guān)斬殺了二人。
安祿山的部將崔乾祐領兵進至潼關(guān)城下。
雙方互相扔了大概上千個手雷之后,便偃旗息鼓,開始了相持。
潼關(guān)城防堅固,崔乾祐一時間也難以攻破。
但此時只是崔乾祐的先頭部隊而已,安祿山真正的主力部隊還沒有到。
哥舒翰年老,潼關(guān)的城防大多委之于御史中丞田良邱。
“唐室危矣。”張曉忍不住說道。
如今他們也只有感慨了。
三天之后,蘇苗來到三人的住處。
“落弟,請三位大人去玻璃工坊?!?p> 這些時日,蘇落也一直都在玻璃工坊。
因為三家村的第一面鏡子,即將出爐。
他就一直湊在玻璃工坊之內(nèi)。
“蘇縣侯,又要給我們看什么好東西?”張曉進來的時候,便高聲喊道。
蘇落見到二人,輕笑道:“只是個小玩意兒?!?p> 說話間,他便擺了擺手,就見兩個工匠抬過來一個架子。
三人瞧過去,面色大驚。
因為豎在他們面前的是一面鏡子。他們能夠清晰的看到自己的身影。
“這難道是鏡子?”盧奐驚訝的問道。
“是的。這是用玻璃做的鏡子?!碧K落輕聲笑道。
張曉、盧奐。盧奕三個人,面上都露出驚駭?shù)纳袂?,而他們的神情也都清晰的出現(xiàn)在玻璃當中。
“神奇。竟然比銅鏡還要清晰數(shù)倍。”張曉嘆道。
“此物真是用玻璃造出來的?”盧奐問道。三家村的玻璃杯子,他們?nèi)硕家娺^,但他仍舊難以想象,這個鏡子是通過玻璃造出來的。
畢竟這都超出了他們的知識范圍。
“三位大人,覺得這鏡子可以賣出多少銀兩?”蘇落問道。
蘇落原本打算將玻璃鏡子當做奢侈品來用的,畢竟這個時代的銅鏡,無論打磨的多么的光滑,比起來玻璃鏡子來,仍舊顯得非常模糊。
“一百兩銀子?”張曉試探的問道。
在他眼中,一百兩銀子就是一個天價了。至少他是買不起這樣的鏡子,
當然對于盧奐、盧奕來說,這一百兩完全是微不足道。
蘇落看向盧奐、盧奕,想要聽聽他們的看法。
這個玻璃鏡子雖然比較新奇,但是一旦懂得原理之后,成本并不算高。至少比銅鏡要低上很多。
他之所以請來三人,就是想要看看他們對這個鏡子的接受程度。
畢竟賺錢,還得是從那些達官貴族的手中才能賺的更多。
“五百兩吧?!北R奐說道。
其實他對此并沒有什么概念,但是他覺得若是五百兩銀子,他或許還能夠接受。
蘇落聽到二人的話,微微點頭。
宣政殿,李隆基的心情出奇的好。因為安祿山派去進攻潼關(guān)的軍隊,被哥舒翰接連兩次擊退。
自從安祿山起兵以來,這是難得的好消息。
即便是太原,如今仍舊被安祿山的叛軍圍困,絲毫沒有任何解圍的跡象。
甚至郭子儀已經(jīng)數(shù)次派人前來請求支援。
而今據(jù)長安近在咫尺的潼關(guān),卻接連擊潰安祿山的叛軍,這可是難得好消息。
“諸位臣工,對于哥舒翰的上表,可有什么看法。”
楊國忠自從安祿山謀反之后,雖然每每夸耀自己的先見之明,但是形勢危殆,他從來沒有在軍事上有所進言。
而今哥舒翰兩次擊退叛軍,反而使得他的膽量壯了許多。
“陛下,如今潼關(guān)兩戰(zhàn)兩捷,正是士氣雄壯的時候,正該一鼓作氣,與叛軍決戰(zhàn),將其一舉擊潰。若是如哥舒翰這般逗留潼關(guān)之內(nèi),豈不是坐失良機?”楊國忠說道。
哥舒翰雖然連續(xù)擊潰叛軍,但他對于唐軍的士氣非常擔憂,而且潼關(guān)城險,宜于堅守。故此他上書給李隆基,稱安祿山逆舉,不得人心,當與他相持,數(shù)月之內(nèi),便可將其一舉成擒。
但是這樣的結(jié)果,卻不是楊國忠所想要看到的。
在先前戰(zhàn)事不夠明朗的時候,他沉默不言,生怕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因為安祿山起事的名頭,便是清君側(cè),而被清的那個側(cè),正是楊國忠。
李隆基原本對哥舒翰的上書,非常贊同。但是如今楊國忠提出不同的看法,這使得他一時間也有些搖擺不定。
他看向宰相韋見素,輕聲問道:“韋相,你以為何如?”
韋見素本就不善軍事,而今聽到李隆基發(fā)問,心中茫然不知所謂。只是皇帝已經(jīng)發(fā)問,又不能不答,便只好附和道:“臣以為楊相所言極是。臣觀史書,曾言兵貴神速,又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臣以為戰(zhàn)機難得,不可輕易坐失?!?p> 李隆基看向驃騎大將軍李嗣業(yè),輕聲問道:“李愛卿以為如何?”
李嗣業(yè)聞言,上前啟奏道:“回陛下,兵家之事,首先要知己知彼,方能夠百戰(zhàn)百勝。如今哥舒翰雖是兩番兩次報捷,但叛軍情勢卻并未書錄其中。臣以為,當務之急乃是探聽陜郡之內(nèi)的叛軍情形,再做判斷?!?p> 宣威將軍劉遵范亦上前說道:“臣以為李將軍所言極是。如今陜郡內(nèi),叛軍形勢不明,不可貿(mào)然出兵,以免遭到叛軍的埋伏?!?p> 李隆基聽到二人所言,心中思慮片刻,便輕聲說道:“便依李嗣業(yè)所言,命哥舒翰嚴守潼關(guān),另外派斥候偵查叛軍形勢,以為做下一步的判斷?!?p> 楊國忠心中雖有不甘,但卻無能為力。
他回到府中,便尋來了龍武將軍陳玄禮。
“楊相,喚末將前來所謂何事?”
“如今潼關(guān)情勢不明,你且派去一只斥候,務必將叛軍的情況偵查清楚?!睏顕艺f道。
他現(xiàn)在心中存有一絲僥幸。安祿山剛剛攻陷洛陽,定然不會派出大軍前往潼關(guān),更為可能的情形,只是派出了一支偏師。
陳玄禮從楊國忠這兒領了命令之后,便是親自帶著一隊斥候,前往陜郡,進行偵查。
數(shù)日之后,陳玄禮便是回到了長安。楊國忠看到陳玄禮的匯報,心中大喜。
宣政殿內(nèi),李隆基在御座上,神色比之前更是好上數(shù)倍。
陳玄禮上前奏道:“啟稟陛下,臣率斥候前往陜郡,仔細探查叛軍情形。如今已經(jīng)探明,特來向陛下報告?!?p> “你且說來。”
“崔乾祐共率賊兵約五千人,且都是些羸弱之兵,可迅擊之。定可一舉將其殲滅?!?p> 這時高力士忽而走上前,在李隆基的耳邊細語了一番。
李隆基聽完大喜。
“即刻傳旨哥舒翰,將兵進攻崔乾祐,務必將其一舉殲滅?!?p> 楊國忠聞言大喜。
通關(guān),哥舒翰接到圣旨,面色一緊。
他雖然兩次擊潰叛軍的進攻,但目前的形勢仍舊十分危殆。潼關(guān)雖有二十萬大軍,但士氣并沒有隨著兩次小勝而有所提升。
相反,潼關(guān)將士的士氣,卻是非常的低落。
勉強守住潼關(guān)尚可,若是出城攻擊,則是必敗無疑。
哥舒翰看向眾人,乃輕聲問道:“諸位以為如何?”
“大帥,如今圣旨已下,便當遵從圣旨,即刻出兵鏖戰(zhàn),將這伙叛軍一舉剿滅?!蓖跛级Y高聲喊道。他乃是騎兵總管,一向就是想要出城對戰(zhàn)。
“王將軍,此言差矣。如今叛軍勢頭正盛,而崔乾祐也是沙場宿將,更何況安祿山狡詐陰險,豈會毫無防備?這定然是叛軍的誘敵之計,大帥萬萬可中計。”步兵主管李承光反駁道。
“你難道要抗旨嗎?”王思禮大聲喝道。
李承光輕蔑的一笑:“難道你忘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況且還是亂命?!?p> 哥舒翰止住二人的爭吵,向御史中丞田良邱問道:“田大人,以為如何呢?”
田良邱素來不懂軍事,且怯敵畏戰(zhàn),便輕聲說道:“大帥,我以為李將軍之言有理。安祿山陰險狡詐,不可輕敵,此番怕是安祿山的誘敵之策?!?p> 哥舒翰聞言,亦是不住點頭,乃問道:“只是圣旨已下,當作何區(qū)處?”
“屬下以為,大帥當再上條陳,將其中厲害說明清楚?;实塾⒚黝V牵匀恢来髱浀碾y處。”田良邱說道。
“田大人所言極是,我這就給皇帝上表章。”哥舒翰急忙說道。
“盡是些無膽鼠輩?!蓖跛级Y冷笑一聲,走了出去。
哥舒翰聞言,眼神間劃過一道寒芒。
李隆基手里拿著哥舒翰的條陳,眼神異常的陰沉。
“安祿山用兵已久,且陰險狡詐,此等情形豈能毫無防備。臣以為這定然是賊軍想要以羸弱之師誘我出兵,然后再予以伏擊。若是我貿(mào)然出兵,定然中了他的計謀。叛軍乃是遠道而來,自然力求速戰(zhàn)。而官軍可以據(jù)險而守,以當賊兵,何必以我之弱,而對敵之強?此乃是兵家之大忌。如今天下各道征兵剿叛,多未到達,不如暫代片刻,據(jù)險而守,且等待天下之兵匯集,到那時賊兵進圖無望,必生內(nèi)亂,且再出兵,當是一舉而功成。”
“諸位以為如何?”李隆基面色陰沉的問道。
“回陛下。如今有郭子儀和李光弼的條陳?!表f見素說道。
“他們要說什么?”
“他們言稱,潼關(guān)當以據(jù)守,不宜輕出?!?p> 李隆基聞言,原本的惱火,登時熄了下來。
他對郭子儀和李光弼二人頗為信服,今日聽見兩人的條陳,自是心懷猶豫。
楊國忠見狀,便急忙上前奏道:“陛下,如今哥舒翰擁兵二十萬,正可謂是兵多將廣,就算是不能收復洛陽,也應當收復陜郡,難道我二十萬官軍,見四五千賊兵,都畏如蛇蝎么?若今日不出,明日不戰(zhàn),勞師費財,坐待賊敝,臣恐賊勢反將日盛,官軍內(nèi)亂必生,到那時候怕是長安危矣?!?p> 其后便有鄭昂、竇華等人,接連上書鼓動出兵。
李隆基最終還是被其蠱惑,派出使臣催促哥舒翰出兵。
他竟然一日之內(nèi),派出了三個使臣。
哥舒翰接到圣旨,還沒有將使臣送走,便又聽到使臣前來傳旨。
哥舒翰將諸位將領全都召集起來,無奈的說道:“如今皇帝已下三道圣旨,此番出兵乃是勢在必行了。諸位可有什么計策?”
王思禮乃是上前說道:“如今賊兵不過五千,末將愿意率領一萬士卒,前往剿滅賊眾?!?p> “王將軍,萬一這是叛軍的誘敵之策,又該如何處置?”李承光問道。
“李將軍向來值宿宮廷,想必是被叛軍嚇破了膽子。”王思禮嘲笑道,“若是誘敵之策,一應罪過便由我承擔。”
哥舒翰輕咳了一聲,緩緩說道:“我乃是大帥,豈有你承擔的地步?”
“末將失言,請大帥責罰?!?p> 哥舒翰擺了擺手:“如今當是尋個萬全之策。潼關(guān)事關(guān)長安安危,不可不謹慎。”
田良邱說道:“大帥,我有一言,不知是否可行?!?p> 哥舒翰聞言大喜,忙問道:“田大人有何計策?”
“大帥,如今出兵已是勢在必行,而潼關(guān)又不可不慎重。屬下以為,可派王將軍領五萬士卒前往出戰(zhàn),命李將軍領五萬士卒督守城池,著龐忠領十萬士卒接應。若是叛軍有詐,可即刻退回潼關(guān)據(jù)守?!?p> 哥舒翰喜道:“田大人此計甚妙。”
哥舒翰領十五萬士卒,出了潼關(guān),行至靈寶西塬,瞧見叛軍北控黃河,據(jù)險扎營。
于是他便命王思禮率領五萬士卒充作先鋒。別將龐忠引兵七萬接應,自率親兵三萬,登黃河以北高阜,揚旗擂鼓,督陣助戰(zhàn)。
“將軍,唐軍出潼關(guān),逼近營帳。”
崔乾祐聞言大喜,乃高聲說道:“唐軍終于出城,擂鼓聚將,準備迎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