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石城進(jìn)貨(一)
午后的太陽特別猛烈,耀眼的光芒刺激的人睜不開眼睛,地面被曬的滾燙滾燙。
從白鹿村到殿竹溪,蘇一銘走走停停,三公里的路,走了一個多一個小時。
早上的田地里,一畝多的稻谷已收割好,父親正捆扎一堆堆的稻秸稈。
曬谷場,姐姐麗秀用木耙一下一下地翻曬著稻谷。
“轟隆??!”
忽然一道驚雷從天際邊響起,剛剛還是晴空萬里陽光普照,剎那間,烏云密布,狂風(fēng)大作。
“要下大雨了,大家快出來收谷子!”
村中人們奔走相告。
曬谷場上,裝谷子,挑籮筐,一片忙碌。
蘇一銘奔跑進(jìn)曬谷場,與姐姐麗秀一人掃一人拿著簸萁裝,父親則二籮筐二籮筐的挑著稻谷回家。
父親的最后二籮筐稻谷挑到榕樹下時,一道道弧光閃電“噼啪噼啪”地接踵而至,傾刻間,大雨滂沱。
姐姐麗秀披著雨衣手中拿著二個籮筐竹蓋子從屋里跑出來,奔跑到父親跟前籮筐旁,雙手按著竹蓋子一個一個蓋上去。
挑到家里,父親脫下濕衣服扔進(jìn)塑料洗衣盆中,趕緊開了筐竹蓋,把上面打濕的谷子倒在編織袋上面,下面干燥的倒進(jìn)大木桶里。
大雨下了差不多半個小時,屋前的陰溝已被后山?jīng)_下來的洪水阻塞了,漫上道坦,遠(yuǎn)遠(yuǎn)地還聽見那條伴隨他們生長大的家鄉(xiāng)溪流“嘩嘩嘩”做大水的聲音。
七月的天氣變幻莫測,先是晴空萬里,接著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現(xiàn)在太陽又破云而出了。
驀地,前屋傳來女子的哭喊聲:“我不要訂親,我要讀書,蘭香嬸還培養(yǎng)她家三個孩子讀書,爸,你為什么這么狠心……”
“人家是人家,你一個女孩子讀那么多書干什么?周圍有幾個女孩子讀那么高的書,不都是幫著家里上山砍柴下田插秧的?!币粋€男人咆哮著,“讀的最高,最后都還不是替男人生娃育兒的?再說你哥也要訂親了,你不訂親,哪里來給女方的彩禮錢?”
蘇一銘已從聲音中聽出,是宗族的蘇仕福二父女,女兒是蘇翠鳳,下半年本來要讀初二,讀書很認(rèn)真,成績在鹿溪鄉(xiāng)中的班級里也是前幾名,但父親蘇仕福重男親女思想嚴(yán)重,誰說都不聽。
蘇翠鳳最終還是輟學(xué)了,被她父親訂了親。
在為蘇翠鳳唏噓的同時,也慶幸家中母親阮蘭香的通明,自己再苦再累也千方百計地供蘇一銘幾兄妹讀書。
八十年代早期,改革開放剛開始,農(nóng)村生活普遍困難,很多家庭還吃穿憂愁,供一個孩子讀書,不僅要一家人省吃儉用,而且往往需要東借西借。
晚上,蘇一銘翻來覆去,在考慮如何賺署假的第一筆錢。
忽然想到縣城青年興起的穿嗽叭褲,雖然現(xiàn)在各個學(xué)校還嚴(yán)禁學(xué)生穿嗽叭褲,很多觀念陣舊的父母對孩子偷偷穿嗽叭褲罵個不停,嚴(yán)厲禁止。
但從下個月開始,穿嗽叭褲將成為瑞鳳縣青少年的時尚,一個孩子如果沒有一件嗽叭褲,將會使他感到很沒面子。
他不禁高興的翻身而起。
弟弟云峰睜開眼,說:“哥,你怎么啦?”
蘇一銘說:“沒什么?!?p> 他開始考慮怎樣進(jìn)貨,怎么尋找賣喇叭褲的店,以及需要的資金。
進(jìn)貨呢,就安排石城。閩省的石城華僑多,離港澳近,現(xiàn)在已隱約成為全國有名的服裝市場。
資金,目前第一批進(jìn)貨還是少批量為好,這次回來,瑞鳳中學(xué)又發(fā)給他50元的生活補(bǔ)助費,加上原來的80元,現(xiàn)在共有130元,車錢來回30元,少進(jìn)一點應(yīng)該可以。
想起80元,他不禁感慨,那天本來是想去再購點80猴票的,結(jié)果被方寧潔、李磊、張馨等一班同學(xué)拉去看電影,電影沒看成,發(fā)生了云山巷與三個黃毛小混混對峙的事。
真是世事無常。
賣褲的店,他想到了縣中高三(1)班的陳方海同學(xué)。
陳方海家在縣大街解放中路,其母親在家門口開了個小小的衣服店。
第二天一早,蘇一銘就帶著130元趕到縣城,來到陳方海家,陳方海見蘇一銘來了很高興。
蘇一銘問了陳方海的估分,他說在540分上下,蘇一銘說本科定了,就是不知能否上杭海大學(xué)。
陳方海的母親林啊姨聞聽是蘇一銘同學(xué),這二個月她經(jīng)常聽兒子說起蘇一銘,所以特別客氣。
聞聽說,蘇一銘姐姐進(jìn)了一批嗽叭褲,沒地方賣,就滿口答應(yīng),還留蘇一銘吃了飯,叫他有空多來坐坐。
去了南門車站,到石城的車是下午4點30分,他買了車票,每價13.5元。
看時間還早,他去新華書店看了會書。
下午4點30分,準(zhǔn)時發(fā)車。48人的客車只坐了十七、八個人,后來半路陸陸續(xù)續(xù)地再上了十幾個人。
瑞鳳到石城這條道路山路多,路況不好,司機(jī)開得很慢。
車開到一半路程的時候,有一個路店,司機(jī)停下車,問有沒有人吃飯,自己便下去吃夜宵了。
下去吃飯的不多,七、八個,蘇一銘下去小便了一下,就上車了。
下半夜,客車仍舊在蜿蜒山道上緩慢地行駛,蘇一銘緊了緊裝錢的褲袋子,瞇上眼晴小旽了一會。
第二天早上七點多,客車終于駛進(jìn)了石城客運站。
花5角錢雇了輛三輪車,三輪車司機(jī)路況熟,一會就把他拉到了九二路的服裝一條街。
街上熙熙攘攘,來往人很多。
九二路是東西走向,蘇一銘從西向東走,走了十幾間店,看到一個四十年的中年人正拿著一堆三、四套樣式各異的嗽叭褲往架子擺放。
蘇一銘走了進(jìn)去,用手揉了一下,感覺面料很舒服。
中年人看了看是一個學(xué)生,就說:“這位同學(xué),這里是批發(fā),你想買一件,最好去石城西街那邊?!?p> 蘇一銘是有幾十年靈魂的人,并不怯場,就說:“叔叔,我想進(jìn)一批,價格多少?”
中年人遲疑了一下,但還是說:“你真想進(jìn)一批?”
得到蘇一銘的肯定答復(fù)后,他說:“褲子都是自家工廠做的,棉料4元一件,麻棉料4.5元一件。”
蘇一銘說:“叔叔,你能否帶我去你的工廠看一下?”
那中年人想了片刻,然后說:“可以,等一會,人少了,我?guī)闳??!?p> 這時,有陸陸續(xù)續(xù)的人進(jìn)店,大部分都是看了一下,就走,有進(jìn)貨的也只是5、6件,一次性進(jìn)10件的很少。
10點鐘,街上已少了很多人,中年人關(guān)了店,領(lǐng)著蘇一銘到他的工場。
服裝工廠離這里不遠(yuǎn),15分鐘就到了,工場是瓦鋼搭的,場地較大,里面有二十多名男女工人和十幾臺裁縫機(jī)。
看了后,蘇一銘感到很滿意,就說:“叔叔,這次,我錢帶的不多,先進(jìn)二十多件,我是杭海瑞鳳的,想與叔叔長期聯(lián)系進(jìn)貨,您看,能否在價格上優(yōu)惠一點?”
中年人叫蔡玉斌,想了一會,就說:“這樣吧,棉面的一件3.5元,麻棉的4元,這個價格,我發(fā)了工資與交了稅收后,幾乎沒利潤了。”
蘇一銘趕忙說:“謝謝蔡叔叔?!?p> 蘇一銘留下車費,還有100元多一點,就進(jìn)了15件棉料和12件麻棉料的嗽叭褲。
蔡玉斌帶他去吃了中飯,下午又把他送到了車站。
石城到瑞鳳的客車是下午5點半開的,到達(dá)瑞鳳南站已經(jīng)是第二天早上八點多。
蘇一銘提著裝嗽叭褲的袋子,直接到了陳方海家。
林阿姨九點就把嗽叭褲掛出去,掛在店門口醒目的位置。
價格是棉料8元1件,麻棉料9元1件。
意想不到的是,當(dāng)日下午1點,全部27件喇叭褲搶售一空,很多青少年過來問林阿姨,什么時間會有。
蘇一銘算了一下,27件總共買了228元,車費與褲子成本加起來128元左右,凈賺了100元。
當(dāng)然,這是林阿姨沒收店租費與賣衣服人工服務(wù)費。
蘇一銘想,高考很快就要發(fā)榜了,自己將會沒多少時間,而且自己也不會做服裝買賣生意的。
他今天回家就要把姐姐麗秀帶起來,今后就讓她去進(jìn)貨。
同時,他覺得老是占用陳方海母親的店也不好,是否可考慮合作,今后姐姐在縣城也有地方著落。
他這樣想著,就對林阿姨說:“阿姨,我姐姐在家沒什么事,今后想讓她做服裝生意,您看您能否帶著她,一起開店合作。”
林阿姨想了想,這嗽叭褲生意這么好,賺錢是肯定的,現(xiàn)在蘇一銘能賺錢不忘她,說明這個孩子不僅品學(xué)皆優(yōu),還是一個非常知恩圖報的人。
她又想到方海的姐姐,工廠越來越不景氣,也許今后這是一條路。
想到這,林阿姨說:“這怎么好意思,路是你姐姐打開的,阿姨怎么好意思占你們的便宜?!?p> 蘇一銘說:“我姐的資金不多,阿姨加進(jìn)來后,資金就充裕了,進(jìn)貨量就會多起來?!?p> 林阿姨說:“既然一銘同學(xué)這么說了,阿姨自然同意。”
下午蘇一銘去街上買了一套女裝與一個女包,就趕回了家。
他把稻田里正在干活的姐姐叫到了樓上。
當(dāng)蘇麗秀看見蘇一銘拿出一套很好看的新女裝和一個女包時,她狐疑道:“一銘,這是買給誰的,辰昕姐?”
蘇一銘看著這個一直為家里累苦累活毫無怨言的姐姐,心中發(fā)澀道:“買給你的?!?p> 蘇麗秀先是驚喜地睜大了眼睛,接著又搖搖頭說:“我又沒有出去,穿這么好干么,你還是給麗云妹妹吧。”
蘇一銘這才把他這次出去到石城進(jìn)衣服的事說了一遍。
姐姐麗秀聽弟弟二天時間賺了100元,驚訝的嘴都合不上,象聽天方夜譚似的。
后來聽到以后由她去進(jìn)貨時,她是一個從小到大都沒出過遠(yuǎn)門的姑娘,連連搖頭道:“一銘,姐不行,路也不熟,話也不會說,更不用說進(jìn)貨了?!?p> 蘇一銘看著她擔(dān)驚受怕的樣子,就說道:“做任何事都是學(xué)會的,沒有人生下來就會的,做了一、二次自然就熟路了,況且這次是我?guī)е闩c林阿姨一起去,那邊工場的負(fù)責(zé)人人很好的,以后也不是你一個人去,都會有林阿姨做伴去的?!?p> 好不容易說通了姐姐麗秀,蘇一銘這才叫來母親,又把石城進(jìn)衣服的事說了一遍。
阮蘭香先是有點擔(dān)心,但她怕夠了這種苦生活,加上天天挑出去賣豆腐,這村去那村來,也算是經(jīng)歷一番見識。
特別是女兒麗秀年齡漸漸大起來,村里象她這么大的姑娘早就嫁出去了,有的孩子也有了,而女兒為了家庭為了一銘讀書,一直幫家里拼命干活,不僅砍柴拔草下農(nóng)田,還要洗全家人的衣服。
阮蘭香覺得最對不起的就是麗秀這個女兒,但她又無能為力,只想為她尋一個好的婆家好的丈夫,為此煞費了苦心。
現(xiàn)在兒子蘇一銘尋找到這么好的機(jī)會,也算是了卻了她的一番心愿。
她說道:“一銘,你姐姐都沒出過門,路上你們要一切小心,還要與你姐姐講一講與廠家打交道的事。”
說到這里后,阮蘭香又從抽屜里拿出家中僅余留的30元,遞給蘇一銘,說進(jìn)貨能多一分錢多一份貨,多帶一點總比少一帶好。
第二天一早,蘇一銘帶著一身新衣服的蘇麗秀出發(fā)了。
一路上,殿竹溪村里的幾個年輕媳婦與姑娘都看呆了。
阿紅阿柳說:“麗秀,從有沒看過你這身衣服,穿這么漂亮的衣服,還挎著包,這是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