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清明雨上(一)
自寒食至清明,一連幾日陰云不散、細(xì)雨霏霏。
原準(zhǔn)備著外出踏青游玩的貴胄千金,或是準(zhǔn)備著各色野外活動的少年郎君,都只得卻步屋中,望著綿綿不絕的春雨,嘆息感懷。
清明這日,崇業(yè)坊王府上下均是肅容相對。王家家主王寔率領(lǐng)著府中眾人向府中的祠堂走去。王氏祖籍在太原,先祖逝世后都是歸葬太原,并列牌位于太原王氏祠堂。
原本王寔是要帶著一眾人等返回太原祭祖,可一則其近來甚得吏部尚書賞識,多有提攜之意,屢屢委以重任,故無暇往返洛陽太原兩地;二則家中長媳有孕在身不宜長途跋涉,因是王家頭一個嫡長孫待產(chǎn),故而王家上下格外重視,更不忍其有何意外。于是王寔便決定在洛陽家中的祠堂中祭拜先祖,自己則親自主持家祭。
王府的祠堂位于王府后院僻幽處,恰與梅園相鄰,環(huán)境清雅。祠堂門樓莊嚴(yán)高聳,王寔帶頭跨入門樓,其余人等按著長幼親疏身份依次步入。祠堂正堂中羅列著王寔這一宗的先祖及先人之遺像。
正式進(jìn)入正堂前,王寔板著臉訓(xùn)導(dǎo)了一番規(guī)矩禮儀,待眾人低頭應(yīng)諾,方領(lǐng)頭步上臺階登堂入室。參加祭祖的除了王氏夫婦、王氏嫡出的三兄妹外,還有王家庶出的幾個年幼子女,以及在洛陽的本宗表親子弟。
太原王氏作為世家名門,祭祀的程序、禮儀、規(guī)矩自然不少。在王寔的帶領(lǐng)下,眾人一板一眼的凈手上香、恭聽祝文、奉茶獻(xiàn)祭、辭神拜叩,一系列流程下來已去了個把時辰,眾人皆是腰酸背疼、乏味犯困,只是礙于此時祭祀之嚴(yán)肅性,無人敢犯,就連平日里最是大膽跳脫的王三娘,如今也是規(guī)規(guī)矩矩,不敢有半分造次。
屋外的雨還在下,昏暗的祠堂中燭火閃爍、燈影幢幢。屋中莊嚴(yán)肅穆的祀樂再次響起,眾人跟著王寔大禮跪拜、叩首三次。這次祭祀雖非全宗全族的大祭,也是嚴(yán)謹(jǐn)莊重,按部就班,自清晨開始,至午間方才全部結(jié)束。待眾人依次退出祠堂,守祠人便將大門重新合上。
隔著雨簾望著緩緩合攏的青漆大門,王三娘顯得分外沉寂,她聞崔氏在前頭召喚,這才擎著油紙傘緩步跟上。
“阿娘,錦兒想于午后去邙山一趟!”
王三娘的乳母阿喬雖已去世多年,但三娘卻是個長情的,年年都要上山祭奠一番,崔氏心中清楚,自然是同意了,只是叮囑她早去早回,莫要貪玩誤事。
邙山位于洛陽城北郊、黃河南岸,東西綿恒三百余里,為崤山支脈。因其山勢雄偉、水土深厚、有‘枕山蹬河’之風(fēng)水寓意,故為皇室貴胄、將相名士擇墓之上選。
唐代張籍曾作詩一首紀(jì)念北邙之行,其中言道:“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車前齊唱薤露歌,高墳新起日峨峨?!保终Z,“山頭松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于土。寒食家家送紙錢,鴟鳶作窠銜上樹?!?,可見北邙墓葬之多,已由上之所好變?yōu)橄轮病?p> 鄭瑞一身青衣,披著黑色斗篷,擎著一把普通的黃紙傘,與邙山道上的掃墓百姓分道揚鑣,獨自一人拐入了小徑。小徑盡頭有一處亂葬崗,此處墳塋琳琳總總,東倒西歪,不成規(guī)矩,墳前多無碑文,野草叢生,荒涼凄清。
繞過亂葬崗,行不過百步,鄭瑞在一座荒墳前駐足。墳上的土并非新翻,還能隱約看到雜草藤蔓環(huán)繞的痕跡,墳前的碑卻是新的,上書著頗具王右軍神韻的楷體大字——慈父元氏子益,慈母柳氏慧娘之墓。
蹲下身,將祭品一一擺放,再點上一支長香,鄭瑞神情肅穆,動作一絲不茍。待祭品擺放完畢,他將那把紙傘放在祭品長香之旁,以免其受到雨水肆虐,自己則站在雨中任由風(fēng)吹雨打。他雙膝浸在爛泥之中,朝著墳塋跪拜叩首,朗聲道:“不孝兒瑟……回來了……”哽咽之語斷續(xù),悲苦之情難言,傷懷之淚如雨。
可憐的元氏夫婦于七年前慘死家中,因由無人可知。這座荒墳是由好心的鄰里出資掩埋,后來因為元家受逆案牽累,便連一座像樣的墓碑都沒有。鄭瑞于年初返回洛陽后便四處打聽父母墓地,也是老天爺見憐,讓他尋到了這里。
那一日見著這已與雜草融為一體的墳塋,鄭瑞大哭不已。因身負(fù)謀逆罪名,他不敢遷墳聲張,便親自買了塊墓碑扛上了山,立在了墳前,又忙前忙后將墓地清理了一番,這才有了如今的樣子,只是凄涼依舊。
“七年了,兒身在他鄉(xiāng)竟不能時時盡孝,兒著實不孝!”鄭瑞望著墳塋動情道,“如今兒回來了,此后年年清明,兒必不讓你們受這番冷落凄苦!”
“兒知你們蒙冤受辱,便是如今長眠地下亦是不得安穩(wěn),兒在此立誓,定會為你們討回公道!”鄭瑞指天畫地,聲聲如雷,又道,“待那時,我必為你們遷墳入祖,風(fēng)光大葬,以仇人之鮮血頭顱為祭,以慰耶娘在天之靈!”
言罷,他恭敬的以頭觸地,大禮叩拜,目光寒烈。
起身后,繼續(xù)道:“一別七年,兒幸得養(yǎng)父收留,才不至于落魄流浪,如今生活無憂,只待為二老報得大仇,兒便侍奉養(yǎng)父左右,以報答其收留養(yǎng)育、辛勤教導(dǎo)之大恩,如此也不負(fù)阿耶兒時之諄諄教導(dǎo)——滴水之恩必以涌泉而報,方不負(fù)元氏子弟之氣節(jié)!”
“年初,兒方至洛陽便將元家舊宅重新取回,月前,兒已搬入舊宅居住。正堂雖已燒毀,但兒憑著幼時記憶已將正堂恢復(fù)原貌。兒自幼便知,這整座元宅都是出自阿耶之手筆,故處處彰顯江南風(fēng)韻,只因阿娘是江南人家的女兒,二老因愛而成就佳話,兒欣之慕之,一應(yīng)舊宅規(guī)制均如初置,后院四季園亦已修繕妥當(dāng),一應(yīng)花木皆從原址。兒之心意,便如四院之名,懷爺娘之音容、念幼年之笑鬧、慕爺娘之恩愛、惜幼年之歲月,而如今新宅如故,故宅舊人只余兒一人矣,嗚呼,凡人之悲,莫過于生離死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