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仙俠

伏神曲

第七章 三冊

伏神曲 白月享 3189 2012-09-06 09:35:57

  書冊中信件掉落,韓仲麟連忙打開來,只見兩頁紙上寫著:

  “有緣人,汝觀信之時,吾或已老矣。老夫三十年前誤入此谷,見此谷風(fēng)景奇秀,流云高飛,故命此谷為飛云谷。吾四十有二成武道宗師之境,后于谷中苦修十年入先天之境,再兩年達(dá)先天之巔峰,但而后苦思三年卻不得練氣之法門,遂出谷以踏仙緣。留《伏神法》、《飛云法》、《養(yǎng)元經(jīng)》三冊,皆吾境界之感悟,汝出谷之時,需將三冊之法留與此地,以待后人...”

  最后信上署名“上元道人”。

  韓仲麟手中剛拿的正是三冊之一《伏神法》,拿起其他兩冊一看正是《飛云法》和《養(yǎng)元經(jīng)》。

  《伏神法》記錄的是修心靜神的法門,《飛云法》則是武道功法,《養(yǎng)元經(jīng)》多記錄的是經(jīng)脈養(yǎng)元之法。

  武道修煉過程分力境、骨境、技境、化境、宗師境,這是韓仲麟從師李云山所知道的武道境界劃分。

  力境,武者通過負(fù)重等方法增加體力,是為最初級境界。

  骨境,武者通過打熬筋骨,使筋脈拓寬,骨架變大,則力壯氣足。所以武者常把力境與骨境放到一起修煉,打磨基礎(chǔ),且非一朝一夕之事。比如孩童從小練武,隨著年齡的增大,力氣與筋骨有了更大的上升空間,不斷挖掘潛力,把身體修煉到極致,直到巔峰。

  技境,在把身體本身修煉到極致之后,便要提高技能,找相應(yīng)的功法,如拳術(shù)、劍術(shù)、刀法等,身體配合功法,才能把戰(zhàn)力發(fā)揮到極致。

  化境,則是技境升華,駕輕就熟,不限于招式,能將技巧運用到極致。

  關(guān)于宗師之境,韓仲麟完全不得而知,整個烏國多年未出宗師境武道高手。

  化境到宗師境是一道難坎,多少人困在化境直至老去而不得其法門所在。

  究其原因,實在是因為突破宗師境的人太少了,化境武者無經(jīng)驗可循,全憑自悟,求那一線機(jī)緣,突破的機(jī)會確實是渺茫無比。

  按照上元道人《飛云法》和《養(yǎng)元經(jīng)》中所述,化境已經(jīng)是技藝的巔峰,宗師境就是打破自身的限制,疏通全身十二正經(jīng)脈絡(luò)。

  當(dāng)全身的奇經(jīng)八脈也貫通之后,感悟天地,如能將精神融入天地之中,便踏入了先天之境,身體可吸收天地元氣為己用,可以拓寬經(jīng)脈,也可外放周身三寸之外傷人。

  化境突破宗師之境的方法就是打通全身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共十二條經(jīng)脈方可。

  日薄西山,韓仲麟終于看完法門三冊,對上元道人無比欽佩。

  上元道人確實是武道奇才,三十歲進(jìn)入化境,四十二歲達(dá)宗師境,五十二歲臻先天之境,全靠自身感悟。

  所創(chuàng)三冊法門也頗為獨特,《伏神法》主修心,武者多主修身,書中常言“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說的就是武者多以暴力處事,依仗武力干傷天害理之事,這種人心中多有“魔”。

  《伏神法》講為人處事之理,先正心神,后伏心攝神,真正做到收發(fā)由心,不拘于外物。

  《飛云法》是上元道人踏入先天之境后,將之前種種所學(xué)融合之后創(chuàng)出《排云掌》、《流云劍》、《飛云步》分別為掌法、劍法、身法,統(tǒng)稱《飛云法》,玄奧非凡。

  《排云掌》含“云無?!敝x,招式飄忽不定,難以捉摸,且威力奇大。《流云劍》取“流云”之義,如行云流水,招式連環(huán),綿延不絕?!讹w云步》則以速度擅長,制敵與毫厘之間,步法詭異。

  《養(yǎng)元經(jīng)》闡述的則是人體主分十二正經(jīng)和奇經(jīng)八脈,周身穴位。

  “養(yǎng)元”則以經(jīng)脈之法,修復(fù)體內(nèi)暗疾,固本培元。武者在力境、骨境多會對身體內(nèi)部造成沉疴暗疾,不及時修復(fù),對身體的損害會越來越大,恰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對三冊法門熟悉之后,韓仲麟決定先修煉《伏神法》。“神”為身之本,“神”到則心到,“神”強(qiáng)則“氣”強(qiáng),這也是為什么上元道人為什么要把《伏神法》放到三冊之首的深意所在。

  伏神法,分為五個境界,正神、聚神、藏神、伏神、無神五個境界。

  正神,就需要心有道,正其身,明其義,不偏執(zhí),不瘋魔。

  聚神,又為明神,重在“聚”、”明“而字,凝神于一處,心如止水,可為明鏡,觀世界一切事物,確知一切真相,不虛妄,不動,又包容萬物。聚神境界最難參悟,這需要大智慧。

  藏神,見心明性之后,心意到,便可收放自如,見花開便知春來,見霜降便知冬藏,辨禍福旦夕,省心藏神,卻又是令一番境界。

  伏神,心為空,觀心以藏,正可伏神,水到則渠成。

  無神,忘我之境,舍棄臭皮囊,法入天地,無欲無求,無色無相,無塵污垢,為真“空”。此境界最是縹緲玄異,上元道人本身也只達(dá)伏神之境,未曾參悟到無神之境,故將這個法門命名《伏神法》。

  是日,韓仲麟坐定偌大庭院的石凳之上,手持書冊細(xì)讀,時而搖頭晃腦,時而呆立癡迷,也不知是對上元道人《伏神法》中所述,認(rèn)同亦或懷疑令人費解。

  正神境界,正所謂端正心神,懷道而明心。韓仲麟?yún)⑽蛘窬辰缫延袃扇眨瑢Α斗穹ā分嘘U述道義頗為震驚。

  書中這樣講道,何為“正”,對應(yīng)之”邪“亦何為?

  謙謙有禮、德行端正之人,謂之“正人”君子。人臣之“圣”、“良”、“忠”、“智”、“貞”、“直”,如此也可謂之“正”。

  心實險诐,巧言色令,妒善嫉賢之人為“小人”。明其美,隱其惡,綿如針,心似海,則可稱“奸邪”。

  常有言,正、邪分兩立,多有邪不壓正,以正祛邪之說,但未見“邪”之盡滅。如“邪”盡,又何來“正”之說,到時“正”已非“正”。正邪之分如道生兩極,物分陰陽,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相生相克,亦相扶相依”。

  正有“正”之陽,邪有“邪”之陰,各位其主。有強(qiáng)弱,有善惡,有美丑,有多少,有高低,有長短,如正與邪,如陰陽,道分兩儀。

  正神,首在包容萬物,辨陰陽,不分正邪,以此正神。正亦可,邪亦可,知其義,行其道,便可入坦途,非不辨忠奸善惡,恰如清者旁觀,不生執(zhí)念,不入魔相。

  韓仲麟讀萬卷書,無一書有如上元道人所傳教義,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韓仲麟以前最愛抱打不平,若按上元道人所講則是,看見殺人,不去阻止,看見欺凌弱小,也便可一旁圍觀,直叫人脫離凡塵。

  坐在石凳之上,韓仲麟表情怪異,內(nèi)心之中正在承受著掙扎與煎熬,而且越陷越深。韓仲麟直覺得腦袋”轟“的一下,眼前一黑,便昏倒過去。

  《伏神法》是上元道人入先天之境的感悟之精髓,已脫離凡塵,怎是一個毛頭小子能理解。

  韓仲麟一下子入了魔相,只怕上元道人也未曾想到會有這樣的結(jié)果。

  天還是那片天,風(fēng)輕云淡,小瀑布嘩嘩之聲不絕,過了半日,韓仲麟才幽幽轉(zhuǎn)醒,腦袋還有些疼痛。

  回想起正在苦苦思考正邪善惡之時,一下了失去知覺,不禁有些后怕。

  略緩心神,韓仲麟暗道:“上元道人果然厲害,幾句話便讓我入了魔,以后不能如此偏執(zhí)!《伏神法》心境修煉是強(qiáng)求不來,還是順其自然的好?!?p>  自此,韓仲麟索性放下《伏神法》正神境界的修煉,開始修煉《飛云法》中的“排云掌”。排云掌共有十一式,先天境界之下只有前三式可以修煉。

  第一式,流水行云,招式渾圓連綿,如流水流暢無阻,令對手沒有反擊之力。

  第二式,翻云覆雨,以極快之法向敵人狂攻,如翻云覆雨般。

  第三式,排山倒海,掌勢如排山倒海般,虛虛實實,招式狠辣。

  按照上元道人所說,第一式流水行云,可在瀑布下的清潭中修煉,在清潭中阻力頗大,還要注意水流的動向,肢體對環(huán)境感觸更敏銳。第二式翻云覆雨和第三式排山倒海可在瀑布下修煉,一可以用高山之水沖刷練筋熬骨,二可以幫助感悟翻云倒海之要義所在。

  僅過了十余日,三式掌法已有小成。

  韓仲麟便又開始修煉《流云劍》和《飛云步》,進(jìn)境驚人!

  上元道人不愧為先天武者,《飛云法》集大成于一身。韓仲麟不知疲倦,每日聞雞起舞,日落而息。

  一月緩緩流逝,韓仲麟已掌握《飛云法》中所學(xué)之精要,登堂入室。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