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三國驍雄韓遂

第三百七十七章、孫權分將治六郡,曹操燒糧勝官渡

三國驍雄韓遂 姚戎 3445 2022-11-13 23:07:31

  十二月,聯(lián)軍探部送來信報:

  揚州方面:

  劉表從子劉磐,十分驍勇,與中郎將黃忠鎮(zhèn)守長沙郡攸縣,數(shù)次入侵艾縣、西安諸縣。

  孫策曾以代理征虜將軍孫賁為豫章太守都亭侯治南昌縣,又分豫章郡?;琛⒔ú?、艾縣、建城、柴桑、歷陵共六縣,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兼治?;?,并督諸將共拒劉磐,劉磐自此絕跡不再入侵。

  太史慈的弓術精湛,曹操聞其名,寄其書信,內(nèi)置當歸,寓意歸降。孫策死后,孫權統(tǒng)事,委以南方諸大事。

  又以周泰為宜春縣縣長,魏朗孫魏滕為歷陽縣縣長。而魏朗之子魏種被曹操重用為河內(nèi)太守。

  分鄱陽、余汗二縣,初置葛陽縣(上饒市弋陽縣),以蔣欽為葛陽縣尉。

  豫章郡乃大郡,其實被豫章太守孫賁、廬陵太守孫輔、建昌都尉太史慈、周泰、蔣欽等分治,各管數(shù)縣。

  孫權延用孫策在世時任命的其它幾郡太守。分別是廬江太守李術、丹陽太守揚武將軍吳景、代領吳郡太守朱治。又以呂岱為吳郡郡丞。

  孫權自領會稽太守,不到郡,以上虞縣縣長顧雍為郡丞,代理太守。以賀齊為會稽南部都尉,芮良為會稽東部都尉。以徐州彭城國人嚴畯為騎都尉。

  延用撫軍中郎將張昭為將軍長史;以中護軍周瑜為荊州江夏太守;以征虜中郎將呂范遙領荊州桂陽太守;以蕩寇中郎將程普守丹陽郡重地石城縣,遙領荊州零陵太守。

  孫權姊夫曲阿弘咨引諸葛瑾,周瑜勸回曾欲投奔地方勢力鄭寶的魯肅,孫權皆用為賓侍;又以陸康次子陸績?yōu)樽嗖苻?,以步騭為主記。

  諸葛瑾乃前豫章太守諸葛玄從子,諸葛珪之子。

  孫策、孫權未設九江太守,曹操設九江太守旗況。

  本年十月,孫權的廬江太守李術攻殺揚州刺史嚴象,廬江郡梅乾、雷緒、陳蘭等地方勢力各聚眾數(shù)萬在江淮間。

  曹操表豫州沛國相縣人劉馥為揚州刺史。曹操在揚州獨有九江郡,劉馥單槍匹馬入九江郡,造一座合肥空城,建立州治,招懷梅乾、雷緒等,這些地方勢力皆相繼貢獻錢糧。

  曹操聞孫策死,欲因喪伐之。侍御史張纮諫止。曹操即表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恰芮良亡故,曹操以張纮為會稽東部都尉,返吳郡,孫權不以介意。張纮與張昭同心輔佐。

  曹操表征華歆為議郎、參司空軍事,孫權放行。

  孫策死后,廬江太守李術不肯聽命于孫權,而且收納其叛者。

  孫權寫信向曹操告狀揚州刺史嚴象乃李術害之,肆其無道,宜速誅滅,明公勿救。于是,孫權派督軍中郎將徐琨、孫河等舉兵攻李術于皖城。

  李術求救于曹操,曹操果然不救。徐琨、孫河等屠皖城,梟李術首。收其部曲二萬余人。

  孫權以孫河為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屯皖口。曹操任命的揚州刺史劉馥派朱光實領廬江太守,進駐皖縣縣城皖城。

  孫權實際放棄了揚州在江北的九江郡和廬江郡大半領地,退守楚江(長江)以南的江東和江西,在江北只沿江占據(jù)皖口、牛渚等要地,實控豫章、廬陵、丹陽、吳郡、會稽五郡全部和廬江郡小部分。

  劉馥實控九江、廬江二郡大部分。

  荊州方面:

  張繡向曹操投降,獻出南陽郡后。本年秋七月,朝廷立皇子劉馮為南陽王。沒過幾日,七月十二日(公元200年8月9日),劉馮很詭異地死了。

  長沙太守張羨受桓階鼓動,以長沙郡和鄰近三郡(桂陽郡、零陵郡、武陵郡)叛劉表,劉表征討四郡,打了數(shù)年無法攻克。而曹操與袁紹相對持,無暇救援張羨。

  張羨病死,長沙郡復立其子張懌繼任長沙太守。

  本年,劉表攻張懌及零陵、桂陽二郡皆平之。

  于是,劉表跨地數(shù)千里,帶甲十余萬,不再向朝廷盡職貢獻錢糧,而自家舉辦郊祀天地,平日仿帝儀容舉止,私下備帝用車馬輿駕。

  據(jù)傳,曹操向交州刺史張津答應會以零陵郡和桂陽郡的土地給彼,換取張津跟荊州牧劉表年年交戰(zhàn)不斷,以拖住劉表無暇與袁紹聯(lián)合。

  豫州方面:

  為打袁紹籌備軍餉,曹操制定新稅科,下到各州郡,急征調綿絹,百姓增支頗為嚴峻。

  又以許縣縣令滿寵為汝南太守。

  以名士任各縣縣長或縣令,如沛國酂縣縣令陳群,汝南郡城父縣縣令何夔(kuí)等。

  豫州汝南郡黃巾余部劉辟等叛曹操應袁紹,袁紹遣劉備帶兵將助劉辟,豫州郡縣或為抗稅,多響應之。

  汝南郡乃大郡,郡中淮水和汝水所跨之地與荊州劉表的章陵郡和江夏郡接壤,曹操將其從汝南郡劃出,成立陽安郡,以當?shù)睾缽娎钔殛柊捕嘉?。陽安郡轄有陽安縣、朗陵縣等。

  袁紹遣使拜李通為征南將軍,劉表亦暗招李通,李通皆拒之,斬袁紹使者,送袁紹所制印綬給曹操。

  李通又與朗陵縣縣長趙儼作書與荀彧,以陽安郡百姓困窮,阻止急斂綿絹,以綿絹還民,于是上下歡喜,郡內(nèi)遂安。

  李通擊破地方勢力瞿恭、江宮、沈成、張赤等,定淮水和汝水所跨之地。

  劉備掠汝南、潁川之間,自許縣以南,吏民不安,曹操患之,聽從曹仁建議,乃使曹仁將騎擊劉備,大破劉備,劉備走之,曹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

  劉備逃還至袁紹軍中,袁再紹遣劉備將本部兵復至汝南,與黃巾余部龔都等合,眾達數(shù)千人。曹操遣將蔡楊(蔡陽)擊之,為劉備所殺。

  冀州和兗州方面:

  袁紹軍屯于古陽武,沮授以曹操糧少說袁紹宜緩戰(zhàn)持久,袁紹不從。

  八月,袁紹向前移營,依沙塠為屯,東西三十余里。曹操亦分營與之相當。

  雙方起土山相對。袁紹射營中,曹操士卒多死傷,軍中懼。曹操將領于禁督守土山,力戰(zhàn)之,氣復奮。

  曹操使任峻典軍器糧運。袁紹招募和派出的游擊部數(shù)次抄絕曹操軍糧道,任峻乃使千乘車為一部,十道方行,為復陳以營衛(wèi)之,游擊部不敢近前。

  兗州山陽郡巨野縣人李典率宗族及部曲輸谷帛供給曹操軍。

  九月一日,日食。

  曹操出兵與袁紹戰(zhàn),不勝,復還,堅壁。

  袁紹或得公孫瓚工匠,學著仿制高櫓樓,堆土山,居高臨下,射箭入曹操營中,營中皆頂著盾而行。

  曹操制霹靂車,發(fā)石以擊袁紹樓櫓,樓櫓皆破。

  袁紹軍挖地道攻曹操,曹操營內(nèi)挖長塹以拒之。

  曹操眾少糧盡,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賦,叛歸袁紹者眾,曹操憂慮,與荀彧書,意退還許縣。荀彧鼓勵堅持,曹操從之,乃堅壁持之。

  袁紹遣將領韓猛抄斷官渡西道,曹操的督軍曹仁擊韓猛於雞洛山,大破之。袁紹不敢再分兵外出。

  袁紹又遣韓猛運谷車數(shù)千乘至故市。曹操依荀攸計,遣偏將軍徐晃與中軍校尉史渙邀擊韓猛,督軍曹仁夾擊,破走之,燒其輜重、糧谷。

  冬,十月,袁紹再次遣車運谷,使其將淳于瓊等將兵萬余人押送,宿袁紹營北四十里的烏巢。

  沮授建議袁紹遣將軍蔣奇巡游,掩護淳于瓊,袁紹不從。

  許攸建議襲許縣,抄曹操后路,袁紹不從。

  許攸家人犯法,審配收許攸妻、子入獄中,許攸大怒,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襲袁紹在烏巢的輜重萬余乘。

  曹操大喜,乃留曹洪、荀攸、于禁等守營,自領督軍校尉夏侯淵、討寇校尉樂進、校尉許褚等將領及步騎五千人,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至烏巢,圍屯,大放火,淳于瓊營中驚亂。

  到天剛亮,淳于瓊等望見曹操兵少,于是領兵出陣門外,曹操急擊之,淳于瓊退保屯營,曹操不停地攻之。

  袁紹聞曹操襲擊淳于瓊,聽從郭圖之計,只遣輕騎救淳于瓊,而使其將高覽、張郃等帶主力攻曹操大營,久攻不下。

  袁紹輕騎援兵已近至烏巢,曹操左右請分兵拒之。曹操怒曰:“賊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戰(zhàn),攻入屯中,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淳于瓊、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首,殺士卒千余人,皆割下鼻子,繳獲的牛馬也被割下唇、舌,全送到袁紹援軍面前。袁紹援軍將士皆恐懼,潰逃。

  郭圖慚愧其計之失,復譖張郃于紹曰:“郃快軍敗?!?p>  張郃忿懼,遂與高覽焚攻營器具,前往曹操大營投降。曹洪疑,不敢受,荀攸解疑,曹洪乃受之。

  于是袁紹軍驚擾,大潰,袁紹及袁譚等僅與八百騎渡河。

  曹操追之不及,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獲輜重財物巨億。

  余眾七、八萬人或偽降,盡坑殺之。

  冀州諸郡多有舉城邑降曹操者。

  沮授來不及渡水,為曹操軍所擒,不降,曹操勸無果,又謀逃走,乃殺之。

  袁紹走至黎陽北岸,入其將軍蔣義渠營。眾將聞袁紹在,陸續(xù)聚攏來。

  袁紹出兵前,田豐諫止,袁紹怒關押入獄。待兵敗,怕田豐見笑,加上逄紀落井下石,于是殺田豐。

  審配二子為曹操所擒,孟岱、郭圖、辛評暗示袁紹審配或懷二心。袁紹改以孟岱為監(jiān)軍,代審配守鄴城。

  袁紹本想徹底廢掉審配,咨詢與審配不和的護軍逄紀,沒想到逄紀為審配說話,袁紹乃不廢審配。審配由是更與逄紀親近。

  袁紹收散卒,攻定諸叛郡縣。

  士人傳言,袁紹為人寬雅,但性矜愎自高,不能從善如流,故至于此大敗。

  冬,十月十二日(公元200年11月6日),有彗星出現(xiàn)于十二星次第五的大梁方位。

  官渡之役,揚武將軍張繡力戰(zhàn)有功,遷破羌將軍。

  韓遂看完信報吃驚不小,一是袁紹敗的如此慘重;二是見到從弟韓猛出戰(zhàn)敗走,生死未知。韓遂命探部加快聯(lián)絡韓猛,勸早返回涼州。

  對于曹操坑殺袁軍數(shù)萬降俘,韓遂十分反感,這是曹操繼徐州大屠殺后又一次殺戮,韓遂開始有些后悔把長子韓韜送往許縣為人質。

  又寫信給妹夫武威太守張雅,請其寫信交探部送給江東的嚴畯,以探揚州的內(nèi)情。嚴畯是張雅讀太學時的同窗好友。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