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就種羌退出平陵縣后,該縣荒廢的良田、老桑樹頗多,而平陵縣只有少許回鄉(xiāng)的難民。
韓遂通知金城太守韓理,立刻下?lián)芤泼褓M和安家費二萬六千六百六十七斤西域金幣,啟動調(diào)動臨羌縣韓家一萬人口向平陵縣移民。由臨羌縣韓家總管韓岸帶隊這個第三批移民。
臨羌縣韓家只留下一千余口,專做聯(lián)軍勞役和韓家輸運,臨羌縣韓家副總管曹烽升任臨羌縣韓家總管。
臨羌縣韓家共有粟米田二十七萬畝、麻田二萬畝、葛田七千畝、菜豆瓜果七萬畝、葡萄三千畝。
原雇的燒當(dāng)羌勞力和耕牛只耕收三十七萬畝地中的十七萬畝,繼續(xù)雇用。
本年秋收時節(jié)需要對三十七萬畝地中的二十萬畝增雇四千燒當(dāng)羌勞力和四千頭耕牛,因未參與春種,本年只付新雇勞力和耕牛一半費,下年付全費。
本年收獲的麻、葛料送到河首平漢王國織布。下年大部分田都改種粟米。
一萬移民帶上四千頭耕牛和二千臺織布機(jī),到達(dá)平陵縣后盡快開始開墾荒田,修繕桑田、房屋、莊苑等。復(fù)耕良田全部改種桑樹。
韓遂聽完楊曾的大秦故事,非常擔(dān)心突然有一年開始西域貿(mào)易兌不回西域金幣,也無日不擔(dān)憂于闐玉石枯竭以及益州絲綢和蜀錦貿(mào)易中斷,所以有意擴(kuò)種桑田,廣織布帛幣替代西域金幣。
上年韓家支出的西域金幣二十萬三千五百二十斤折算成布帛幣為四百三十六萬一千一百四十三匹,如在涼州種桑樹,需要四百三十六萬一千一百四十三畝桑田。
三輔比涼州溫暖,桑蠶絲畝產(chǎn)量約比涼州高出五成,約需二百九十萬七千四百二十九畝桑田。
耕種收獲這些桑田需要五萬八千一百四十九名勞力,約十四萬五千三百七十二口帶家人口。
養(yǎng)活這些人口,需要二百六十一萬六千六百八十五石粟米。
按三輔的糧食產(chǎn)量,需要良田六十五萬四千一百七十二畝,需要一萬三千零八十四名勞力,對應(yīng)三萬二千七百一十口帶家人口,又需要五十八萬八千七百八十石粟米,又需要十四萬七千一百九十五畝良田,又需要二千九百四十四名勞力,對應(yīng)七千三百六十口帶家人口。又需要十三萬二千四百八十石粟米,又需三萬三千一百二十畝良田,又需六百六十三名勞力,對應(yīng)一千六百五十六口帶家人口。又需要二萬九千八百零八石粟米,對應(yīng)七千四百五十二畝良田。又需一百四十九名勞力,對應(yīng)三百七十三口帶家人口,又需要六千七百一十四石粟米,對應(yīng)一千六百七十九畝良田。又需要三十四名勞力,對應(yīng)八十四口帶家人口,又需要一千五百一十二石粟米,對應(yīng)三百七十八畝良田。又需要八名勞力,對應(yīng)二十口帶家人口,又需要三百六十石粟米,對應(yīng)九十畝良田。加十畝勞力家庭自用地,又需要二名勞力,對應(yīng)五口帶家人口。
以上累計,共需要:
二百九十萬七千四百二十九畝桑田;
桑田種養(yǎng)十四萬五千三百七十二口帶家人口。
八十四萬四千零九十六畝粟米良田;
四萬二千二百零八口帶家人口為自己和桑田種養(yǎng)人口提供粟米。
有以上計算后還未考慮到人口所需的麻、葛、菜、豆、瓜、果、葡萄等所需的土地和勞力,以及耕牛牧場所需的山草地。
韓遂設(shè)計按二十五萬人口形成一個一年輸出四百五十萬匹布帛幣的織制圈,免征調(diào),重新計算如下:
三百萬畝桑田,十五萬口帶家人口種桑養(yǎng)蠶織布帛幣;
一百一十二萬五千畝粟米良田,五萬六千二百五十口帶家人口耕種收獲;
十二萬五千畝麻田,三萬一千二百五十畝葛田,菜、豆、瓜、果、葡萄地二十五萬畝,二萬零三百一十三口帶家人口耕種收獲;
一名婦人一年織二十匹布,共有四百八十七萬五千匹布,需要二十四萬三千七百五十名婦人!而二十五萬人口中只有約十萬可織布的勞力婦人。到外面部落里也找不到如此多的會織布的婦人。
所以,韓遂重新調(diào)整設(shè)計,假定韓家益州、于闐、西域貿(mào)易仍能維持一半的西域金幣收入,再按二十五萬人口形成一個一年輸出二百二十五萬匹布帛幣的織制圈,免征調(diào),重新計算如下:
二十五萬人口中,五萬男壯勞力服兵役半年,半年參與農(nóng)耕,相當(dāng)于二萬五千個年男勞力。
另有五萬壯婦人勞力,二萬五千不能勞作的女童,相當(dāng)于五千個年女勞力的二萬五千女娃,二萬五千不能勞作的男童,相當(dāng)于五千個年男勞力的二萬五千男娃,相當(dāng)于一萬個年女勞力的二萬老婦人勞力,相當(dāng)于一萬個年男勞力的二萬老者男勞力,五千無法勞作的老婦人或男殘疾者,五千無法勞作的男老者或男殘疾者。
共有四萬個年男勞力,六萬五千個年女勞力。
一百五十萬畝桑田和養(yǎng)蠶,一萬七千五百個年男勞力,一萬二千五百個年女勞力;
一百一十二萬五千畝粟米良田,二萬二千五百個年男勞力;
十二萬五千畝麻田,三萬一千二百五十畝葛田,菜、豆、瓜、果、葡萄地二十五萬畝,八千一百二十五個年女勞力;
剩余四萬四千三百七十五個年女勞力,按一名婦人一年織二十匹布,可織八十八萬七千五百匹布。
共有二百六十二萬五千匹布需要織,剩余一百七十三萬七千五百匹布和二十五萬套衣物制衣無剩余勞力織制。
韓遂算得頭痛,不得不請來成公英幫助計算。
成公英首先盛贊主公用“年勞力”來計算勞力,接著沉思良久,想出了一個升值布帛幣之策。
于是,邊算邊緩緩道來:“天下大亂后,不論望族還是散農(nóng),無暇種桑養(yǎng)蠶,布帛幣鮮有流通,五銖錢更是停止流通。
如果主公突然向市場投放大量的布帛幣做為主貨幣,布帛幣兌五銖錢的心目市價完全可以通過平準(zhǔn)官人為控制從七百錢大幅提升一倍半到一千七百五十錢一匹布帛幣。
布帛幣絕大多數(shù)由望族織制,推高布帛幣的價值,不影響庶民吃糧,而且使擁有布帛幣的望族財富增加,不會招到望族反對。
投放市場的西域金幣突然稀少后,相應(yīng)的黃金或西域金幣兌五銖錢的心目市價仍控制在一萬五千錢一斤黃金或西域金幣,不變。
同時,命平準(zhǔn)官用大量粟米打壓粟米市價,保證足夠的粟米應(yīng)付市場,在西域金幣、布帛幣提價一倍后,使粟米仍維持在心目市價三百錢一石。
這樣向一千名士兵發(fā)的年薪仍維持在一千萬錢,但實發(fā)五千七百一十五匹布帛幣,其所購粟米石數(shù)如前不變。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將桑田大幅減少。
組建以平陵縣為中心的三輔各縣大桑田圈,取代十萬斤西域金幣,只需八十五萬七千一百四十三匹新布帛幣,在三輔,一畝桑田養(yǎng)蠶出絲可織一匹半的布帛幣,只需五十七萬一千四百二十九畝桑田,一萬一千四百二十九個年男勞力。
一百一十二萬五千畝粟米良田,二萬二千五百個年男勞力;
十二萬五千畝麻田,三萬一千二百五十畝葛田,菜、豆、瓜、果、葡萄地二十五萬畝,六千零七十一個年男勞力,二千零五十四個年女勞力。
麻、葛、菜、豆、瓜、果、葡萄除自用外,比涼州畝產(chǎn)量多出五成的部分出售可得一萬三千六百四十六斤西域金幣,其中一萬二千五百斤西域金幣分給每家做雜支費,相當(dāng)于五人口的每家額外有三十石麥補(bǔ)貼家用或修補(bǔ)工具或添置衣物、陶壇等,剩余的一千一百四十六斤西域金幣補(bǔ)充儲運費等雜費。
剩余六萬二千九百四十六個年女勞力,按一名婦人一年織二十匹布,可織一百二十五萬八千九百二十匹布。
共有一百二十三萬二千一百四十三匹布需要織,投入年女勞力六萬一千六百零七個,剩一千三百三十九個年女勞力。
按一名婦人年制一百五十套衣物,可制衣二十萬零八百五十套衣物,還剩四萬零九千一百五十套衣物無勞力制衣,需要額外雇用三百二十八個年女勞力制衣,給每人五十石粟米做雇傭錢,共需額外支付一萬六千四百石粟米,或二千八百一十二匹新布帛幣。
包括桑田,共有田二百一十萬二千六百七十九畝,需要耕牛四萬二千零五十四頭,需要一次支付耕牛購置錢四萬二千零五十四斤西域金幣,或三十六萬零四百六十三匹新布帛幣。由于購得急,量大,需要額外加錢一萬四千零一十八斤西域金幣才能買到。
此外牧牛需要配套山草地八十四萬一千零八十畝,可免費獲得。
讓每兩家至少擁有三臺織布機(jī),韓家的一萬移民已自帶來二千臺,另需七萬三千臺織布機(jī)。
收集三輔難民逃走后留在各家的織布機(jī)不少于七萬,每十臺撥一斤西域金幣維修,需七千斤西域金幣。
另撥二千斤西域金幣購新購買三千臺織布機(jī)。或總折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三匹新布帛幣。
韓家已撥給韓家的一萬人移民安家費,其余二十四萬三輔人口各回各原家屋,一次撥給每人一千錢做為加入韓家的費用和維修房屋費,需要一萬六千斤西域金幣,或十三萬七千一百四十三匹新布帛幣。
三輔的灌渠完善,每年肥田和灌渠費只需五千六百零七斤西域金幣;做為獎勵,私塾只給約一成人口的家庭子女,費用二千斤西域金幣,一半用于建私塾堂屋;儲運費四千八百斤西域金幣。合計一萬二千四百零七斤西域金幣,或十萬六千三百四十六匹新布帛幣。
三輔人喜吃麥,第一年韓家用一百八十萬石粟米兌麥,支付二十五萬人口糧四百五十萬石麥。韓家移民只第一年吃麥無妨。
第一年韓家再支付耕牛所需的四萬石粟米,兌成十萬石豆。第一年底撥給的口糧是人畜下年預(yù)支。
次年,糧食可自給,收獲四百五十萬石粟米。
給其中韓家移民留十八萬石粟米口糧。將一百七十二萬八千石粟米運到雍州兌回四百三十二萬石麥給二十四萬三輔返鄉(xiāng)民。四萬石粟米兌成十萬石豆留給耕牛。每年留六萬石粟米應(yīng)急。
剩余的二百五十萬石粟米投入市場兌回五萬斤西域金幣,并兼向市場提供足夠粟米之任,以穩(wěn)定粟米和西域金幣市價,單獨強(qiáng)制抬高新布帛幣市價。
每年另撥二千四百五十九斤西域金幣購得二十五萬人食鹽,或二萬一千零七十七匹新布帛幣。
由于人口在三輔,按約定,只能向朝廷派來的謁者仆射兼監(jiān)鹽官裴茂購買河?xùn)|食鹽,不能用西羌青鹽和鹵城鹽抵充。
一次再撥七千五百斤西域金幣購買二十五萬套農(nóng)具、養(yǎng)蠶等工具,二千五百斤西域金幣購買蠶種等,或八萬五千七百一十四匹新布帛幣。
將韓家軍中的二千人放歸平陵縣,用預(yù)備部二千人充實到軍中替換之。
分部在三輔各縣的二十五萬人口中的五萬壯男勞力,半年從事農(nóng)桑,服半年本縣兵役,全部組成步弓兵,以軍訓(xùn)和守護(hù)莊苑為主。
每人配一把普通弓、一百枝箭、一把刀,一個盾。一次撥一萬一千六百六十七斤西域金幣購得五萬套裝備,或十萬零三匹新布帛幣。
每十人每年發(fā)一斤西域金幣做為服兵役費和自付維護(hù)和補(bǔ)充裝備,共計五千斤西域金幣,或四萬二千八百五十七匹新布帛幣。
對于百人長、千人長共約六百人,每人每年發(fā)一斤西域金幣做為服兵役費和自付維護(hù)和補(bǔ)充裝備,共計六百斤西域金幣,或五千一百四十三匹新布帛幣。
第一年底,收入八十五萬七千一百四十三匹新布帛幣、五萬斤西域金幣,支出九十三萬八千七百零一匹新布帛幣和耕牛購置補(bǔ)充錢一萬四千零一十八斤西域金幣,年底還要預(yù)支付下年的支出十七萬八千二百三十五匹新布帛幣。
第一年的支出全部需要向雍州望族以一成利借來錢,年利一萬二千三百五十四斤西域金幣。
年底扣除預(yù)支付錢和借貸年利,剩下的六十七萬八千九百零八匹新布帛幣、三萬七千六百四十六斤西域金幣全部還本,則第二年的借貸還剩五萬七千二百六十七匹新布帛幣,第二年底要還利五千七百二十七匹新布帛幣。
當(dāng)年凈余零斤西域金幣,凈余六萬石粟米。
第二年底,收入八十五萬七千一百四十三匹新布帛幣、五萬斤西域金幣,預(yù)支付下年的十七萬八千二百三十五匹新布帛幣,還本付息六萬二千九百九十四匹新布帛幣。借貸的本息第二年底全部還清。
當(dāng)年凈增六十一萬五千九百一十四匹新布帛幣和五萬斤西域金幣,或折十二萬一千八百五十七斤西域金幣。當(dāng)年凈增六萬石粟米。
第三年及以后各年底,收入八十五萬七千一百四十三匹新布帛幣、五萬斤西域金幣,支出十七萬八千二百三十五匹新布帛幣。
當(dāng)年凈增六十七萬八千九百零八匹新布帛幣和五萬斤西域金幣,或折十二萬九千二百零五斤西域金幣。當(dāng)年凈增六萬石粟米。
三輔多災(zāi),第二年底及以后每年底留下二萬九千二百零五斤西域金幣或二十五萬零三百二十九匹新布帛幣做應(yīng)急儲備。
其余十萬斤西域金幣或八十五萬七千一百四十二匹新布帛幣,用于彌補(bǔ)益州或西域貿(mào)易減少。
即刻實施,可趕上下年春耕?!?p> 韓遂聽完大悅,拉著成公英的手連聲夸贊道:“得遇軍師乃吾之幸也。未曾想到靠布帛幣取代十萬斤西域金幣竟然如此復(fù)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