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三國驍雄韓遂

第四百一十七章、河東籍將官擴軍,東羌軍首領換人

三國驍雄韓遂 姚戎 3424 2023-04-25 20:34:15

  九月,聯(lián)軍探部送來河東籍侯選、程銀、李堪三將及馬騰到上年底的兵民分布和人數(shù)信報。

  侯選部:

  參軍侯葉,乃侯家族人;

  占據(jù)司隸左馮翊郡臨晉縣以及重泉縣的一半,京兆尹上雒縣(上洛縣),長安城侯選街里。

  家丁、兵卒均采用羌、漢混編,并嘗試采用兵民分算;侯選軍原有四千五百人。含兵士,總?cè)丝谠芯徘偃恕?p>  擊郭援減損凈得二百兵。

  強收難民一萬人,抽二千人入軍;人口增長五百,從總?cè)丝谥卸嘭暙I一百兵??偙_六千八百人。

  加上人口增長,總?cè)丝诙f,其中無家眷兵三千五百人,有家眷兵力三千三百人,不含兵之民一萬三千二百口:

  上雒長(上洛長)侯烈,校尉侯陽及所部一千步騎,侯家家丁二千二百人;

  臨晉縣縣長為聯(lián)軍任命的韓彪,縣財政自籌,牙門將侯達及所部二千步騎,臨晉縣侯家管家侯途,侯家家丁四千人;

  重泉縣縣長為聯(lián)軍任命的楊徽,縣財政自籌,中郎將侯越及所部二千騎,校尉侯賓及所部一千步騎,重泉縣侯家管家侯范,侯家家丁五千人;

  長安城侯選街里里長兼裨將軍侯選及親兵二百騎,校尉許攸及所部六百步騎,侯家家丁二千人;

  裨將軍侯選,親兵二百騎;

  中郎將侯越,二千騎;

  牙門將侯達,二千步騎;

  校尉侯賓,一千步騎;

  校尉侯陽,一千步騎;

  校尉許攸,六百步騎。

  程銀部:

  參軍程松,乃程家族人;

  占據(jù)司隸左馮翊郡郃陽縣以及重泉縣的一半,京兆尹商縣,長安城程銀街里。

  家丁、兵卒均采用羌、漢混編,并嘗試采用兵民分算;程銀軍原有四千人。含兵士,總?cè)丝谠邪饲О税偃恕?p>  擊郭援減損凈得二百兵。

  強收難民一萬人,抽二千人入軍;人口增長四百,從總?cè)丝谥卸嘭暙I八十兵??偙_六千二百八十人。

  加上人口增長,總?cè)丝谝蝗f九千四百,其中無家眷兵三千人,有家眷兵力三千二百八十人,不含兵之民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口:

  商縣縣長程希,校尉程方及所部一千步騎,程家家丁二千一百二十人;

  郃陽縣縣長衛(wèi)旗,縣財政自籌,校尉令狐凱及所部一千步騎,郃陽縣程家管家程楷,程家家丁四千人;

  重泉縣縣長為聯(lián)軍任命的楊徽,縣財政自籌,中郎將程預及所部二千騎,重泉縣程家管家程連,程家家丁五千人;

  長安城程銀街里里長兼裨將軍程銀及親兵二百八十騎,牙門將程善及所部二千步騎,程家家丁二千人;

  裨將軍程銀,親兵二百八十騎;

  中郎將程預,二千騎;

  牙門將程善,二千步騎;

  校尉程方,一千步騎;

  校尉令狐凱,一千步騎。

  李堪部:

  參軍李邁,乃李家族人;

  占據(jù)司隸左馮翊郡衙縣以及下邽縣的一半,京兆尹藍田縣,長安城李堪街里。

  家丁、兵卒均采用羌、漢混編,并嘗試采用兵民分算;李堪軍原有四千人。含兵士,總?cè)丝谠邪饲О税偃恕?p>  擊郭援減損凈得二百兵。

  強收難民一萬人,抽二千人入軍;人口增長四百,從總?cè)丝谥卸嘭暙I八十兵??偙_六千二百八十人。

  加上人口增長,總?cè)丝谝蝗f九千四百,其中無家眷兵三千人,有家眷兵力三千二百八十人,不含兵之民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口:

  藍田縣縣長李禮,校尉李傳及所部一千步騎,李家家丁二千一百二十人;

  衙縣縣長為聯(lián)軍任命的胡韋,縣財政自籌,校尉李川及所部一千步騎,衙縣李家管家李富,李家家丁四千人;

  下邽縣縣長為聯(lián)軍任命的鄧賁,縣財政自籌,中郎將李如及所部一千騎,下邽縣李家管家李彬,李家家丁五千人;

  長安城李堪街里里長兼裨將軍李堪及親兵二百八十騎,牙門將李機及所部一千步騎,李家家丁二千人。

  裨將軍李堪,親兵二百八十騎;

  中郎將李如,二千騎;

  牙門將李機,二千步騎;

  校尉李傳,一千步騎;

  校尉李川,一千步騎。

  馬騰部及東羌軍:

  參軍龐延、參軍傅干、參軍兼鹽官胡寶;

  擁有涼州北地郡靈州縣、富平縣、泥陽縣、弋居縣、參?(luán)縣,司隸左內(nèi)史郡的云陽縣、祋栩縣、頻陽縣、萬年縣、池陽縣含黃白城的一半,司隸右扶風郡槐里縣,司隸新平郡的栒邑縣,司隸京兆尹鄭縣,并州上郡漆垣縣、雕陰縣,長安城中八個馬騰里。不算長安,共十四個半縣。

  涼州刺史為朝廷任命的韋端;左內(nèi)史為朝廷任命的嚴翰林;漢安太守為朝廷任命的武悌,右扶風太守為朝廷任命的昔坑,京兆尹為朝廷任命的張時,新平太守空缺,北地太守為朝廷任命的段煨。

  征南將軍右長史馬翼,右長史丞任??;

  征南將軍左長史馬抗,左長史丞邊靖;

  長安城中八個馬騰里里長由征南將軍右長史馬翼兼任;

  靈州縣縣長由先零羌部落首領零吉兼任,先零羌羌王零谷,五百九十一羌騎,部落二千九百五十六口。漢民五百四十四口,其中役卒一百零九人;

  富平縣縣長由先零羌部落首領零圭兼任,零谷子零豐,韓馬大戰(zhàn)損失五千兵,用少年充軍達八千二百零一羌騎,部落四萬一千零七口。漢民五百四十四口,其中役卒一百零九人;

  泥陽縣縣長由征南將軍左長史馬抗兼任,別部司馬馬休、馬鐵及所部駐防,先零羌首領裨將軍雕零赤及余部五百騎,馬家軍及家眷一萬五千八百七十六口,其中含外派的馬超和龐德部眾中的七千五百人,這部分兵在韓馬大戰(zhàn)時幾乎無戰(zhàn)損,不單獨計兵。漢民二千六百二十四口,其中役卒五百二十五人;

  句就種羌首領中郎將滇也從平陵縣返回泥陽縣故土,部落三千三百四十五口,其中六百六十九騎。漢民和漢役卒留在平陵縣未帶走;

  弋居縣縣長由休屠各胡首領中郎將董合巖兼任,部落四千九百三十四口,其中九百八十七胡騎。漢民五百四十四口,其中役卒一百零九人;

  參?(luán)縣縣長由休屠各胡首領中郎將張金川兼任,部落四千九百三十四口,其中九百八十七胡騎。漢民五百四十四口,其中役卒一百零九人;

  槐里縣縣長由先零羌首領中郎將雕零迭兼任,部落三千一百零二口,其中六百二十東羌騎。新增返鄉(xiāng)難民三千口,原漢民三千二百六十一口,其中役卒六百五十二人;

  云陽縣縣長龐通,龐通的錢庫官一職轉(zhuǎn)給其子參軍龐柔;牢姐羌首領偏將軍良費,部落二萬六千六百七十一口,其中與并州交戰(zhàn)戰(zhàn)損三千余人后用少年充軍達五千三百三十四名東羌步騎。新增返鄉(xiāng)難民三千口,原漢民一千零八十七口,其中役卒二百一十七人;

  祋栩縣縣長由輸運官成烈兼任;虔人羌首領偏將軍王埃,韓馬大戰(zhàn)損失四千多兵,用少年充軍達五千零八十三東羌步騎,部落二萬五千四百一十三口。新增返鄉(xiāng)難民三千口,原漢民一千零八十七口,其中役卒二百一十七人;

  頻陽縣縣長由軍需官任方兼任;零吾羌首領偏將軍封彌,韓馬大戰(zhàn)損失四千多兵,用少年充軍達五千零八十三東羌步騎,部落二萬五千四百一十三口。新增返鄉(xiāng)難民三千口,原漢民一千零八十七口,其中役卒二百一十七人;

  萬年縣縣長兼糧庫官龐豐,錢庫官龐柔;偏將軍馬超及所部駐防及屯田,先零羌羌民一萬一千六百四十五人,其中二千三百二十九羌騎。新增返鄉(xiāng)難民六千口,原漢民一千零八十七口,役卒二百一十七人;

  栒邑縣縣長由馬蘭羌首領裨將軍滇拔兼任;韓馬大戰(zhàn)損失三千多兵,用少年充軍達五千三百零六東羌步騎,部落二萬六千五百二十八口。新增返鄉(xiāng)難民三千口,原漢民一千零八十七口,其中役卒二百一十七人;

  鄭縣縣長由勒姐羌余部首領都尉東彬兼任,五百勒姐羌騎。新增返鄉(xiāng)難民三千口,原漢民一千零八十七口,其中役卒二百一十七人;

  漆垣縣縣長由沈氐羌首領中郎將滇韋兼任,與并州交戰(zhàn)戰(zhàn)損一半兵力,用少年充軍達一千二百零四東羌步騎,部落六千零二十一口。漢民五百四十四口,其中役卒一百零九人;

  雕陰縣縣長由休屠各胡首領中郎將金瑞荃兼任,與并州交戰(zhàn)投降未損兵,部落四千二百六十五口,其中八百五十三胡騎。漢民五百四十四口,其中役卒一百零九人;

  左內(nèi)史郡池陽縣黃白城及周邊,龐德及所部駐防及屯田。一萬口原張橫家族人口。新增返鄉(xiāng)難民六千口。

  涼州漢陽郡平襄古城,馬超駐軍一百人;

  司隸漢安郡杜陽岐山古城,馬超駐軍一百人;

  司隸右扶風郡美陽無名嶺新城,馬超駐軍一百人;

  零谷、滇也、良費、王埃、封彌、滇拔均為父王死后東羌部落首領繼位者。

  共計新增返鄉(xiāng)難民三萬口,含抽出的六千兵。

  征南將軍馬騰;

  別部司馬馬休、馬鐵各領五百馬騰侍衛(wèi)隊騎兵,共一千騎;

  偏將軍馬超:減去戰(zhàn)損和漢胡傷殘,統(tǒng)兵六千名三輔返鄉(xiāng)難民新漢兵、九千漢兵和四千二百胡騎。都尉馬岱、馬銳、馬閔、陳茅、曹松各按戰(zhàn)事所需分領兵;

  中郎將都亭侯龐德:減去戰(zhàn)損,統(tǒng)兵八千六百漢步騎和一千胡騎。都尉成杰、龐勻、龐炳、龐荃、邊飛各按戰(zhàn)事所需分領兵。

  兵力分布為二萬四千六百漢步騎,五千二百直轄胡騎,漢役卒三千一百三十三人,二千八百二十七部落胡騎,三萬四千九百二十部落羌步騎。

  不算役卒,總兵力為六萬七千五百四十七人。比數(shù)年前核查的八萬四千七百九十四人少了一萬七千二百四十七人。

  韓遂和成公英商議,第一步先將馬騰趕出北地郡,圍殲馬騰的根基勢力先零羌,將馬騰、馬超壓制在左內(nèi)史郡;第二步再奪取左內(nèi)史郡,將馬騰父子及余部分散在三輔和涼州互不直通的數(shù)縣內(nèi),逼其歸順聯(lián)軍。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