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起床的時候,你又發(fā)脾氣了!爸爸猜是因為,你睜眼的時候,沒有看到爸爸媽媽。
大多數小孩子起床的時候,都有起床氣。迷迷糊糊之間,意識還不清楚,父母喊起床,就很不樂意。孩子和大人不同,她并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緒,不高興就會生氣,她不會掩飾,會直接喊出來發(fā)泄出來,并且說些從外界學來的話語,比如說對著父母吼:你滾,我就是不起來,不起來。今天早晨,當你看到媽媽出現時,就是這樣的表現。
有時候醒來的時候,原本就有些生氣,又是一個人躺在床上,空蕩蕩的房間里,不見爸爸媽媽的身影,小孩子的內心,就會滋生出另外的一種情緒:不安或者恐懼。他們對待這種情緒,也只有一種最直接的反應:哭。有時候醒來時,看到只剩自己一個人,內心就充滿了委屈,走出房間時,又看到爸爸媽媽,她內心的委屈就會爆發(fā)出來,如果不哭,就變成生氣,生悶氣。
今天早上,你就是這種狀態(tài)。你起床之后,沒有看到爸爸媽媽,有些委屈,走出房間,看到爸爸媽媽在客廳,你就更委屈,過去牽著媽媽的衣服,想將她拉進臥室。媽媽不太愿意,但還是跟你進去了!進去之后,你又鉆進被窩,生悶氣不說話。你小的時候,媽媽就會抱著你安慰你,但現在很少這樣了,因為你大了。
媽媽不明所以,沒有了耐心,就開始了責罵:昨晚說好了,今天早晨媽媽要去跑步,你一個人醒來了自己穿衣服,自己起來去小度上看動畫片,我們昨晚是說好的,你怎么又開始發(fā)脾氣了?
你更委屈,不說話,開始把頭蒙進被子里哭泣。媽媽看到哭,火氣大了。暴喝道:你忘了,昨天早上的挨打了。昨天早上也是亂發(fā)脾氣,你怎么回事?爸爸媽媽都有自己的事情,你自己醒了,就自己穿衣服,看動畫片,誰家孩子像你這樣……孩子還是頭蒙在被子里,什么也不說,就是哭……
其實,所謂的起床氣,就是不安,生氣,委屈,害怕,有時候帶有恐懼,就是一些小情緒,很正常,符合她的生理發(fā)育,是她這個年齡段該有的表現。孩子需要發(fā)泄,正常情感的宣泄,發(fā)過就好了。
作為家長,我們有時候鉆了牛角尖,認死理,揪著一個表象不放,只是認為孩子起床時發(fā)脾氣不對,孩子不該這樣的無理取鬧,我們糾正了很多次了,甚至訴諸暴力,但孩子還是沒有改,還認為孩子不長記性!
用暴力,用斥責,用恐嚇,強迫著孩子壓抑情緒,摒棄情緒,這是錯誤的,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挫傷她幼小的心靈。
在這個場景中,我們父母和孩子是錯位的。孩子表現著符合生理年齡的情緒,狀態(tài)和行為,我們用對錯,甚至理性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然后用兇惡的神態(tài),冰冷的情緒,暴力的恐嚇,居高臨下地教育著孩子。這不是教育,這是反人性的摧殘,傷其心靈,毀滅自信。
我們錯了,這時候父母不需要管教,不需要暴跳如雷,不需要責罵呵斥,這時候我們只需要有點耐心,用耐心陪護,讓她發(fā)泄了情緒,就過去了!
媽媽在臥室里待了一會,看你不理她,就拉著臉出來了。過了一會,你又出來,對著媽媽吼了一句“滾開”,就拉著爸爸進入臥室。你鉆進被窩,我也跟著躺在你身邊。你給爸爸說不要理媽媽,讓媽媽滾,又說媽媽只會罵她,還打你。然后你提出了你的意見,讓爸爸打媽媽。
哎,寶貝,你說媽媽老是罵你,這個問題爸爸也發(fā)現了,相比以前,罵你的頻率是多了些。那是因為你已經長大了,很多事情可以做得更好,但你老是心不在焉,粗心大意。
這個問題,爸爸也和媽媽溝通了幾次,提醒了媽媽,讓她改改脾氣。
我們躺在床上說話的時候,媽媽手持衣架,闖進臥室,斥責道:忘了昨天早上挨打了嗎?自己起來穿衣服,刷牙洗臉!你一看架勢不對,好漢不吃眼前虧,麻溜的起床,穿好衣服,然后沖進洗手間……
媽媽管教的方式,不論對還是錯,至少從效果來說,是最管用的!
昨天晚上,媽媽哭了。你把媽媽打哭的。你昨天晚上不知道是不是做噩夢了,一拳過來,就砸在了媽媽臉上,打的媽媽就哭了。你被哭聲驚醒,麻利的翻身下床,摸到客廳扯了張紙,遞給媽媽擦眼淚。你呀你,爸爸都被你的舉動弄笑了!
你晚上打人的毛病,真是讓人頭大。睡在你身邊,總是免不了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