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十二公主2
幾人進殿后,言景洵將自己的想法如實告知,并舉例了幾個近年在其他地縣遇到類似病人時的處理方法和成功之例。
老太醫(yī)們聽罷雖覺有風險,但也并非絕不可行。
“這法子……先用冰屋進行強行降溫再針灸驅寒內調……雖可避免高燒導致的神經(jīng)受損,但身體很容易留下長久的病根啊。”言老太爺抹了把胡子沉重說。
王太醫(yī)點頭表示擔憂,“的確,辦法雖是可行,但就怕寒氣入體。公主現(xiàn)下本就身子虛弱,若是此法導致帶下受損,后果不堪設想??!”
言景洵抿了一口提神茶,對王太醫(yī)寬慰道:“這事我們做不得主,若是擔憂有損身體就保守治療,公主最后救回來也很有可能變成傻子。晚輩以為,諸位前輩若覺辦法可行,我們便同去稟告陛下,若陛下同意,自然是能接受最壞的打算。若陛下不允,我們在此思慮再多也是無用?!?p> “的確,那就依大公子所言吧?!?p> 說罷,幾人同去養(yǎng)心殿。
路上,終于可以爺孫二人單獨對話時,言老爺子吹胡子瞪眼睛的看著自家這個叛逆小子氣道:“你還知道回來?我給你寫信你是一封不回,非得讓你娘收拾你你才有個音訊!”
言景洵不買賬,淡淡回:“什么時候爺爺不逼婚,我們之間什么時候和解?!?p> “你個臭小子!這叫逼婚嗎!你都二十一了也沒個中意的,我能不急嗎!況且人吳尚書家的千金哪里不好?你不見見怎么知道合不合適!你爹在你這般年紀時你都下地跑了!你是不是想絕我言家的后?”
“不是還有子謙?!?p> “你是長子!你不成親能輪到他?況且他才十八,急什么?!?p> “當年我也才十八?!?p> “行了,少打馬虎眼,這次回來必須和吳家小姐把面見了,別想跑!你們的八字我找人合過,不錯,見了面就盡快定親,不準耽擱?!?p> “有了?!?p> “什么有了沒了,說些話沒頭沒尾的......我跟你說正事兒你別打岔!......什么??”
言老太爺后知后覺地驚了,“是誰?哪家的女子?多大年紀?”
“您什么時候否了這婚,我什么時候告訴您?!?p> “胡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什么時候輪到你說了算了!”言老爺子又生氣了。
而言景洵一直沒有起伏的聲線變得冰涼,“我只做我愿意做的事?!?p> 下句誰也別想逼我,他不說,老爺子也知道。
言老太爺了解言景洵的性子,絕不會信口開河,而他不想做的事兒,除非人命關天,否則絕不妥協(xié)......
不然當初怎么會這婚事才隨口一提,他就一聲不吭離京三年......
如今,看來是真的有了意中人,這次回來也是來和他攤牌的,但這不是趕鴨子上架是什么!
這婚可是當年圣上開口提的!雖是一句茶后閑聊,但也擺明有意撮合......就算沒有口諭沒有賜婚,哪怕是一句玩笑,言吳兩家也沒人敢當戲言。
特別是吳尚書家的女兒,當年十四未及笄,如今也已十七,再不嫁人可就老了!
早沒有晚沒有,偏偏這個時候有!
言老太爺感覺自己一腔怒火無處發(fā)泄......
“就你最會找麻煩!真是要氣死我!”
......
稟報的結果如言景洵所料,皇帝對十二公主偏愛有加,自然是舍不得讓她變成傻子,所以哪怕會有無后之憂,也只能棋行險招。
畢竟這皇家血脈,就算無后,也沒有人敢不以她為尊。
況且皇權在手,過繼一個子嗣,并不是什么難事。
因此,皇帝幾乎是毫不猶豫的,就同意了言景洵的療案。
得到皇帝的應允,眾太醫(yī)便行禮退下回晚瑜閣安排起來。
先是從冰窖中打出十八桶碎冰圍著十二公主的床邊擺一圈,再緊閉門窗撤去屋中所有取暖用的火盆,殿內溫度頓時開始急速下降。
本想將門窗大敞,但怕公主傷寒未愈又染風寒,便只能多費些時辰了。
樓怡馨原是高燒不退通體發(fā)熱,本來屋中溫暖時侍女們還會替她定時擦拭四肢偷得片刻清爽,現(xiàn)下屋內寒涼她整個人如蛹般被裹在被中,愈發(fā)燥熱難耐。
太醫(yī)怕公主踢被,便吩咐奶娘坐于床邊幫她隨時按壓被角。
這下,公主還沒覺著冷,一把年紀的奶娘就已凍得雙唇發(fā)紫了。
就這樣來回換班折騰了一個多時辰,樓怡馨才開始漸漸降溫,直到她的體表溫度臨近正常值,言景洵才讓人將冰桶撤出屋內。
“公主,現(xiàn)在還熱嗎?”他靠近問。
樓怡馨蜷縮在被中輕輕搖頭,“不熱了,反而覺得有些冷……”
“我已讓侍女去熬湯藥了,一會兒你喝些暖暖身子,覺得困就睡會兒,我會給你行針驅寒的。”
“嗯,謝謝你子昂哥哥……若不是你趕回來,馨兒還不知道能不能醒過來……”原本嬌俏可愛的面容此刻蒼白無色,淚眼迷蒙的雙眸更顯楚楚可憐。
言景洵避開她的目光,“公主莫要胡言,有陛下的福澤,公主不會有事的。”
還想說點什么,但言景洵已起身去吩咐事宜,她自己也虛弱無力,便只好作罷。
樓怡馨飲過湯藥腦子便昏昏欲睡,言景洵替她扎了助眠針后,才開始行針驅寒。
接連又折騰了一個多時辰,直到樓怡馨的體溫恢復正常,他才讓侍女們逐漸將火盆抬進屋內。
“去回稟陛下吧,十二公主已經(jīng)脫險,之后只需好生療養(yǎng)就行?!?p> “是,大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