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作為關中大門,歷來都是關防要隘,可謂四鎮(zhèn)咽喉,雄踞秦、晉、豫三聲交界之處的潼關經(jīng)過歷朝歷代修筑,成為百二重關。
潼關整體上東西狹長,南北較窄,像極了馬鞍整個潼關周長二十余里,直面河南方向的城墻竟然有五丈厚度,有些地方高達十丈,可以說不惜工本,根據(jù)攻城炮營以往的測試數(shù)據(jù),這類城墻至少得六門炮轟擊五日,才能轟開寬不到三十丈的缺口,而對于兵力充足的闖軍來說,這幾乎是隔靴搔癢。
...
潼關作為關中大門,歷來都是關防要隘,可謂四鎮(zhèn)咽喉,雄踞秦、晉、豫三聲交界之處的潼關經(jīng)過歷朝歷代修筑,成為百二重關。
潼關整體上東西狹長,南北較窄,像極了馬鞍整個潼關周長二十余里,直面河南方向的城墻竟然有五丈厚度,有些地方高達十丈,可以說不惜工本,根據(jù)攻城炮營以往的測試數(shù)據(jù),這類城墻至少得六門炮轟擊五日,才能轟開寬不到三十丈的缺口,而對于兵力充足的闖軍來說,這幾乎是隔靴搔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