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於魯、衛(wèi),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襃有德也;太公於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武王、成、康所封數(shù)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衛(wèi)王室。管、蔡、康叔、曹、鄭,或過或損。厲、幽之後,王室缺,侯伯彊國興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純,形勢弱也。
漢興,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雖獨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馀人。自雁門、太原以東至遼陽,為燕代國;常山以南,大行左轉,度河、濟,阿、甄以東薄海,為齊、趙國;自陳以西,南至九疑,東帶江、淮、穀、泗,薄會稽,為梁、楚、淮南、長沙國:皆外接於胡、越。而內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shù)十,置百官宮觀,僭於天子。漢獨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隴西,與內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廣彊庶孽,以鎮(zhèn)撫四海,用承衛(wèi)天子也。
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忕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天子觀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故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馀焉。吳楚時,前後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齊、趙、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納於漢。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馀城,小侯不過數(shù)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yǎng)祭祀,以蕃輔京師。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戹塞地利,彊本幹,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臣遷謹記高祖以來至太初諸侯,譜其下益損之時,令時世得覽。形勢雖彊,要之以仁義為本。
?。ū砺裕?p> 太史公說:殷朝以前年代久遠,封爵的情況已不可考知了。周朝的封爵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封伯禽、康叔于魯、衛(wèi),地域各為四百里,這是以親親之義為本,同時也是對有德之人的褒獎。太公封于齊,兼有五個侯爵的封地,這是對勤勞者的尊崇。武王、成王、康王所封的諸侯有數(shù)百個,其中與周室同姓者有五十五個,他們的封地最大不過百里,最小者只有三十里,用來輔衛(wèi)王室。管叔、蔡叔、康叔和曹、鄭始封之君,(他們的封地)有的超過爵位應得之數(shù),有的則不足。厲王、幽王以后,周室衰敗,爭強稱霸的諸侯國興盛起來,天子的力量微弱,不能糾正。這并不是(周王)道德不純一,而是形勢衰弱的緣故。
漢興以后,封爵為王、侯二等。高祖末年,不是劉氏而稱王者,或沒有功勞不是天子所封而稱侯者,天下共同討伐他。高祖的子弟同姓而被封為王者有九國,唯獨長沙王是異姓,而有功之臣被封為侯者有一百多人。自雁門、太原以東至遼陽,為燕國和代國;常山以南,太行以東,過黃河、濟水,以及阿、甄以東一直到海邊,為齊國和趙國;從陳以西,南至九疑山,東含江、淮、谷、泗,直到會稽,為梁國、楚國、淮南國、長沙國,這些國的外圍都和胡、越接壤。而內地北到太行山以東,都是諸侯王的封地,大的諸侯王國有五六個郡,數(shù)十個城,設置百官,建造宮觀,超越本分,使用了天子的規(guī)模制度。漢朝廷只有河東、河西、河南、東郡、穎川、南陽,以及從江陵以西至蜀地,北從云中至隴西,加上內史共十五個郡,而公主列侯的食邑有不少也在其中。為什么會形成這種局面呢?因為天下初定時,骨肉同姓者較少,所以廣泛地使庶子們強大起來,用以鎮(zhèn)撫四海,保衛(wèi)天子。
漢朝平定天下以后百年之間,諸侯王與天子的關系更加疏遠,有的諸侯王驕奢起來,習慣于聽從奸邪之臣的計謀去做淫亂之事,嚴重者謀反叛逆,輕微者不守法度,以致危及生命,喪身亡國。天子借鑒上古的辦法,然后加賜恩惠,使諸侯王得以施恩惠于子弟,并分封給他們國邑。所以齊分為七國,趙分為六國,梁分為五國,淮南分為三國,連同天子的支庶子被分為王者、諸侯王的支庶子被分為侯者,共有一百多個。吳楚反叛時,有的諸侯王先后因犯罪而被削減封地,因此燕、代失去了北部的郡,吳、淮南、長沙失去了南部的郡,齊、趙、梁、楚的支郡、名山、陂海也都被朝廷收回。諸侯的勢力漸漸衰弱,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shù)十里,對上足以完成貢職.對下足以供養(yǎng)祭祀,用來藩衛(wèi)京師。而漢王朝直轄的郡有八九十個。交錯在諸侯王國之間,犬牙相臨,控制著要塞的地利.形成了本干強大、枝葉弱小的形勢,使尊卑分明而萬事各得其所。
臣遷恭謹?shù)赜涊d了高祖以來至太初間的諸侯王國的情況,用列表的方式記錄自始封年用以下各國興衰損益的時間,使后世得以觀覽?,F(xiàn)今朝廷形勢雖強,處理好同諸侯王關系的關鍵在于以仁義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