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膩這個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出自明朝小說家吳敬梓的作品
《儒林外史》
。在這部小說中,有一個故事描寫了一個人將貓的肉做成肉餅賣給別人吃,結(jié)果被人發(fā)現(xiàn)了這個貓膩。由此,“貓膩”這個詞就被用來比喻一些看似合理,但實際上存在欺騙性的事情。另一種說法是貓膩這個詞是波斯語傳入而來,讀作manee,意思是“隱情”。最早被譯作“碼兒妮”、“貓兒匿”、“貓兒溺”,因為貓喜歡藏起來,就像貓抓了獵物以后喜歡找個地方藏起來一樣。還有一種說法認(rèn)為,“貓膩”一詞源于老北京的土話,指事情的馬腳,漏洞,不合常理的方面。這種說法認(rèn)為“膩”是“溺”的誤傳,溺可讀作niào,同“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