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開唐煙云

第四十六章 科舉 一

開唐煙云 譽宸 3114 2018-08-09 18:59:01

  唐代的科舉考試,時間定在春夏之間,于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在京師舉行,共計三場,故又稱春闈。

  關(guān)于科舉的興起,源隋還是源唐,史學(xué)界向來是有爭議。但是成為一種成熟的選拔人才的制度,源于唐朝這是毋庸置疑的。

  自武德五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科舉狀元誕生開始,歷經(jīng)太宗、武周、玄宗三朝,科舉制度已經(jīng)逐漸成型。

  科舉考試的科目分??坪椭瓶苾深?。每年定期舉行的稱??疲苫实巯略t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設(shè)的科目有秀才、明經(jīng)、進(jìn)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來漸廢。所以,明經(jīng)、進(jìn)士兩科便成為唐代??频闹饕颇?。

  ??频目忌饕袃蓚€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xiāng)貢。京師國子監(jiān)、弘文館、崇文館和各地方州縣學(xué)館出身,通過學(xué)校的選拔考試合格后,由學(xué)校局舉薦到尚書省參加各科考試,稱作生徒;不由學(xué)館而先經(jīng)州縣考試,及第后再送尚書省應(yīng)試者叫鄉(xiāng)貢。

  由此可知,要想?yún)⒓犹拼目婆e考試,無論是通過哪種途徑,都是要參加初考的。只有通過了初考,才能取得參加春闈的資格。

  這就造成了一個很不公平的事情。唐代的科舉,與后世的三年一考不同,乃是一年一考。對于落榜的非長安考生來說,為了參加來年的春闈,就必須返回原籍參加初考。距離近的還好,距離遠(yuǎn)的,一來一回,時間就全耽擱在路上了,哪還有時間讀書?

  再加上歷屆科考錄取,長安中榜的名額明顯較多,這就導(dǎo)致,有條件的仕子紛紛想辦法入籍長安以及周邊地區(qū),便如同后世的高考移民一般。

  而那些沒有條件,又不愿返回原籍參加初考的仕子,也不是全無辦法。

  唐代科舉允許“公薦”和“通榜”,允許知名人士向主考官推薦優(yōu)秀人才。于是落榜考仕子可以制作行卷,將自己的詩文作品抄寫在長卷上,投獻(xiàn)給達(dá)官顯貴或文壇名人。如果得到他們的賞識和推薦,按照大唐律法,也可以不參加初考,直接參與科舉考試,而且往往能因為得高官賞識,聲名在外,而被錄取,成為了不少仕子心中的終南捷徑。這就是所謂的“投卷”。

  在歷史上,因為投卷和薦舉而進(jìn)入仕途的名人絕不在少數(shù),也留下來了很多流傳千古的故事。

  據(jù)說王維年輕人時極為自負(fù),曾放言道,不參加科舉則已,如若參加,必得狀元,否則絕不入仕。

  王維有沒有這個能力,咱們從后世的角度不好評說。原因也很簡單,他雖然詩才斐然,但是前面依然有兩座跨不過的高山,李白和杜甫,說他文采冠絕一代肯定是過了。

  而且就在他參加科舉的那一年,王維也遇到了一個勁敵,此人便是張九皋。

  沒有錯,他就是開元名相張九齡的弟弟,而且還得到了一個在唐史中出鏡率極高的公主——玉真公主的賞識。玉真公主著人傳信給京都的主考官,讓其取張九皋為第一名。

  王維得到消息之后,立馬慌了。他這牛逼都吹出去了,倘若張九皋真的得了第一,他便是僅列其后,按照他的誓言也不能入仕了。在唐朝,誓言可不像后世那樣,可以隨便亂發(fā)。士人之間,極重誠信。所謂人而不信,不可其知,王維即使是真的厚著臉皮入仕,以后也沒有絲毫的前途可言,光是詮選這一關(guān),他就過不去。

  于是王維找到了自己的好基友岐王李范。

  李范聽了,說好兄弟啊,不是我不幫你,主要是哥們勢力不及那娘們啊,斗不過她。你還得去找那個娘們,我來幫你引見。那娘們雖然是個尼姑,但是水性楊花,入幕之賓換得一茬一茬的,以你的文才相貌還怕勾搭不上?

  于是王維換上華貴的衣服,捧著唐代吉他——琵琶就跟隨著李范來到了玉真公主的家中。

  酒至半酣,李范對玉真公主道,我這朋友solo賊6,想不想聽聽?

  玉真公主看王維面容清秀,當(dāng)下就有些意動,于是應(yīng)允。王維一首soul下來,頓時技驚四座。于是王維趁熱打鐵,趕緊把自己準(zhǔn)備好的詩詞文章呈獻(xiàn)給玉真公主。玉真公主讀了王維的詩,立時被他的才華震驚了,馬上就把張九皋踹到了一邊。

  這時,李范才告訴玉真公主,王維生性孤傲,聽說今年科舉,張九皋已經(jīng)被內(nèi)定為第一,是以不肯參加。而自己惜其才華,這才出此下策,用這種方法,將王維舉薦給她。

  玉真公主聞言,立馬表示,吾有摩詰,何須他張九皋?于是立馬就把主考官叫到家里,教育了一番。

  由是,王維亦一舉奪魁。

  不過,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多年以后,李白只身入京,用更加強(qiáng)勢的方法,將王維從玉真公主的身邊給擠走了。

  這也是兩位留名青史的大詩人,雖然同處一個時代,但是卻幾無交集的原因,兩人根本就是情敵的關(guān)系。

  由此例也可以看出,唐代的科舉,較之后世來說,公平性相差太多,很容易就會被權(quán)貴階級所操縱。一些確有才學(xué),卻無門路的仕子,比如杜甫,在這種制度下是很難中舉的。

  原因也很簡單,唐代的科舉閱卷,并無糊名這項制度。誰的卷子,考官只要看名字,就一目了然。是以,中舉的考生,大多數(shù)都是早已聲名在外的仕子。

  這就是為何整個天下的人,都認(rèn)定謝軒將會高中此屆科舉的狀元。試卷上,謝軒這兩個字,本就已勝過一切的華彩文章了。

  說回科舉本身,唐代的科舉,以明經(jīng)、進(jìn)士兩科為主,考試的內(nèi)容,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較的是經(jīng)義或時務(wù)。后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都有改變,演變成進(jìn)士重詩賦,明經(jīng)重帖經(jīng)、墨義的考試制度。

  仕子們到達(dá)京城后,先要到尚書省“疏名列到”,即辦理報到手續(xù)。通常是上“文解”,即由地方官府發(fā)給仕子的推薦證件,還有“家狀”,即由舉子本人填寫的籍貫、三代名諱等方面的家庭狀況表。接下來還要“結(jié)款通保及所居”。要求舉子們以三人為一組來相互擔(dān)保,并寫明在長安城的暫時住所。

  辦完這些事情之后,還得參加兩項集體活動。一項是在元旦節(jié)那天參加由皇帝接見的儀式,另一項是由國子監(jiān)舉行的拜謁孔子像的儀式。

  接下來,便可以準(zhǔn)備科舉考試了。

  ??瓶荚囎畛跤衫舨靠脊T外郎主持,后改由禮部侍郎擔(dān)任知貢舉,若是由他人臨時擔(dān)任此職,則稱“權(quán)知貢舉”。而任“權(quán)知貢舉”者,不得低于禮部待郎的官銜。

  考試的地點在尚書省禮部南院內(nèi)??荚嚬卜秩龍觯謩e為經(jīng)貼、雜文、時務(wù)策。每場的考試時間為一天,從晝至夜,燒三根燭盡為止。每場定去留,第一場合格方許考第二場,第二場合格才有資格考第三場,也就是說三場全部通過,才有可能考中進(jìn)士。

  至于殿試,唐朝是沒有這種說法的。

  后世有史學(xué)家認(rèn)為,武后載初元年舉行了科舉史上第一次殿試。其實這并不能算是殿試,武則天充其量只是代行了“神都”會場的知貢舉而已。而且只是偶一為之,并未形成制度。直到昭宗乾寧二年,皇上親自出題復(fù)試進(jìn)士,重新排名,重新放榜,將原先的狀元刷掉,這才像是后世的殿試,不過,也僅此一次而已。

  而進(jìn)士及第被稱為“登龍門”,第一名稱之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至于探花,在唐代還沒有這樣的說法。

  進(jìn)士及第后,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又把中進(jìn)士稱為“雁塔題名”。

  而在唐代,進(jìn)士并沒有后世那樣尊貴,??频堑诤?,并不能馬上就授予官職,還要經(jīng)歷守選。待得朝廷有官位空出,經(jīng)吏部考試,也就是詮選,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

  當(dāng)然,仕子如果想在進(jìn)士及第后立即為官,也不是沒有辦法。可以參加另一種考試:試文三篇,叫做“宏詞”;試判三條,叫做“拔萃”。合格后就可以分發(fā)任用。但是,與科舉考試不同的是,這種考試的主持部門為吏部,而非禮部。

  這差不多就是整個唐朝科舉考試的整個流程,但是凡事也有例外。

  當(dāng)朝權(quán)要及考官的子弟、親戚也要參加科考怎么辦呢?要另設(shè)考場,另分名額錄取以防嫌,稱“別頭試”。這種制度始于高宗上元二年,時行時輟。開元二十九年的時候,玄宗下旨規(guī)定,別頭試不再由禮部郎官主持,而移送吏部考功司,不過依然時行時輟。

  這種別頭試,雖然是說為了防嫌,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算是后世所說的關(guān)系戶。

  玄宗朝,天寶九年,農(nóng)歷二月九日。

  在這段已改變的歷史中,謝軒終于是站在了科考的“戰(zhàn)場上”,開始真正進(jìn)入大唐的權(quán)力中心。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