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駝島如一頭巨龜,橫橫海中。
拔地千尺,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山頂一座巨大石碑直插云霄,狀如蒼龍昂首,氣勢恢宏。
山下有一條蜿蜒曲折的青石階梯,一直通往山頂,延綿到天邊。
青石梯下站著四人,一字排開。
儒釋道兵各一人。
孫幼學瞬間記起了關于清風城朱家瑯琊小院的傳聞。
瑯琊小院里有一個脾氣很壞的讀書人,一個很會念經的和尚,一個打架還湊合的武夫,還有一個神神叨叨的小牛鼻子。
和尚、讀書人很好對號入座。
腦殼上沒毛,穿著一身扎眼大紅袈裟的年輕人,只能是那個很會念經的佛門子弟了。
傳聞中脾氣很大的讀書人年齡也大,估計已入古稀,老人眼神滄桑,眉宇間雜著愁苦,兩鬢斑白,幾乎沒有多少青絲夾雜其中,他一身純白素衣著身,小眼睛薄嘴唇平平無奇的鼻梁骨都不出彩,相信他年輕時的相貌往高了再往高了說,也當不得風流倜儻二字。
孫幼學并不以貌取人,讀書人青燈為墻,學問為家,以筆為馬,游學天下不負韶華的一生,最是少年向往的生活。
單瘦少年堅定不移的認為,他們讀書人驚艷的地方不在外貌,而在學問里,雖然沒有道家方外神仙‘東臨碣石、以觀滄?!前銥⒚?,也沒有將軍披重甲騎五花馬霸氣,可諸子百家之首的儒家讀書人能不妖嬈?
光是那一身浩然正氣,都是九州天地間獨一份!
余下兩人,孫幼學沒能分出他們到底誰是傳聞中神神叨叨的牛鼻子,誰是傳聞中打架還湊合的兵家武夫。
一個是一身紅衣,帶著鬼臉面具,腰間別著一根紅笛,在鐵甲艦上睡了一覺,吃了一頓,還一腳將龍虎山異姓大天師宋稚踢下了閣樓的紅衣鬼臉女人。
身材和清雅歌喉同樣出彩的紅衣鬼臉女人,說她在海面上走了九個月零三天,少年即便不去質疑她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也很難將神神叨叨和打架還湊合聯(lián)系到她身上。
另一人,是個披頭散發(fā)的高瘦男人,孫幼學打量了一小眼,真沒敢再看第二眼。
男人站在那里就像是一尊透明雕像,他面色病態(tài)蒼白,眼神渙散,呼吸心跳似乎都沒有,全身上下了無生機。
一股讓人徹骨冰寒的氣息,一波一波彌漫開來,單瘦少年打了個噴嚏。
若非他捂嘴咳嗽時,有鮮血溢出指縫,證明他依舊是血肉之軀,不然孫幼學只能將他歸為說書人嘴里的一尊陰魂。
蛟龍洞一戰(zhàn)之后,年輕道人告訴孫幼學,今后兩年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用太多想,都不會是太大的壞事。張師叔抱他上龍虎山,他宋稚帶少年來龜駝島,加上最先愈收他為關門弟子,再算上龜駝島這兩年,不過是龍虎山還某位故人一樁天大的香火情而已。
年輕道人沒有細說,少年也不去問,更不去想,凡事鉆了牛角尖只會徒增煩惱。
龍虎山宋稚告訴孫幼學,在龜駝島這兩年,少年將以不記名弟子的身份與儒釋道兵四人各學習半年,至于少年能學到什么,他管不了,也不會去管。
九州天下,諸子百家爭鳴,門戶之見高如城墻,可也是同根生,對于強者依然是同一種態(tài)度。儒釋道兵四人行道家稽首禮,喊了一聲‘宋師叔’,宋稚不耐煩的揮了揮手,四人作鳥獸散,各顯神通瞬間消失在眼前。
期間,四人打量過單瘦少年,目光清冷。四人又各自交換了眼神,面色各異,卻始終沒有開口詢問半句。
十一二歲的少年躬身行禮,少年除了面相陰柔討喜,病懨懨的單薄身子骨,加上并沒有佛根道骨資質,決計沒有收獲四人哪怕一丁點驚艷眼神。
不知道是失望多一些,還是希冀多一些。
孫幼學不在乎這些,只是想著在龜駝島這兩年,他在那個披頭散發(fā)高個男人那里學習的半年,鐵定是最難熬的。
陰魂一般的男人就站在那里,少年面對滔天巨浪生死一線時,依舊敢毅然出拳的精神氣,絲毫阻擋不了男人那股陰冷氣,滲入骨髓的陰冷氣。
……
中州西江龍虎山有一條通往山巔天師府的石梯,必須步步登高,哪怕你是半步大長生的天師都只能乖乖的走上去,龍虎山開山數(shù)千年,這個規(guī)矩雷打不動。
龜駝島沒有任何仙家豪閥的規(guī)矩,數(shù)千級青石梯,自然也沒有非得踩著小碎步,氣喘吁吁一步步登頂?shù)牡览怼?p> 年輕道人吹了兩聲口哨,不知從哪里招來兩頭青鸞,讓孫幼學切切實實感受了一把乘鳳上青天的神仙日子。
通靈青鸞背脊上四平八穩(wěn),直上青天。孫幼學只覺得耳旁鳳鳴不止,眼前疊翠青山飛退,天高任鳥飛的感覺好不自在。
……
龜駝島主峰頂,是一塊一眼看不到頭的平地。數(shù)以千計的矮房子整齊有序的排列,卻只占據(jù)了峰頂一個極小極小的角落。
直插云霄的巨大石碑,就像一座峰上峰,高到無邊無際,也龐大到觸目驚心。足足占據(jù)了峰頂十數(shù)里方圓的一半還多。
通天石碑上篆刻著密密麻麻上古文字,這些文字就像是活物一樣,不停變換位置。孫幼學運足目力,卻依然趕不上這些上古文字排列的速度。
年輕道人說要去英烈祠上柱香,便施展道家小挪移神通,帶著孫幼學一步跨越了十里距離。
英烈祠,就在通天石碑下,是一坐七層寶塔。
龜駝島屬于瞻部洲數(shù)十萬里疆域的極南端,注定不會出現(xiàn)在任何王朝的版圖里。這里如何會有一座祭奠英魂的英烈祠?
單瘦少年不敢多想,滿懷敬畏之心,接過兩個守祠人遞過來的三根聚魂香,跟隨年輕道人腳步,踏入英烈祠。
英烈祠頗大,內里近三十丈方圓。正中間放置著一個碩大的焚香爐,四周墻面掛著數(shù)不清的畫像。
每一副畫像周圍都貼有一副對聯(lián)。孫幼學沒有多看,就看了一個威猛將軍模樣畫像邊的對聯(lián)。
上聯(lián):丹心貫日,旆揚黑水白山,百戰(zhàn)御強魔,振國神威收國土。
下聯(lián):碧血生霞,頭枕雪原滄海,九州懷忠烈,弘民正氣壯民魂。
上下聯(lián)都有,卻沒有橫批。
孫幼學沒敢再大不敬的盯著看,收斂心神,將三支聚魂香插入焚香爐中。
聚魂香無火自燃,青煙寥寥。
化作無聲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