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前班
夏陽的出生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又雪上加霜。媽媽那時候唯一的補品就是農(nóng)村的土雞蛋了,不過也得省著吃。因為家里沒有雞,雞蛋也是姥姥從家里拿來的。還有那么多妹妹和弟弟要養(yǎng),做為家里的老大怎么長的開口。生了我和妹妹之后本就沒什么營養(yǎng)又要喂奶,媽媽年紀輕輕就落下了不少病。孩子小、經(jīng)濟收入又不多,爸媽的主要來源就是家里的幾畝地,每年種些玉米。一年到頭一兩千塊錢。孩子不敢有病,大人更不敢得病,家里的收入沒辦法負擔一點額外的支出。媽媽說她印象最深的是每次下田都是背著還小的陽陽,把我放在地頭。走遠了就遠遠的喊我一聲,確認我還在不在。東北的土地是沙土,風一吹滿臉的沙子,耳朵里脖子里,鞋里全都是土。每次和爸媽去田里,都是一整天,灰頭土臉的就玩一整天。
陽陽三歲的時候,我六歲,開始記事了。媽媽希望我早點上學,但我們村上沒有學前班(幼兒園),只有7歲才可以去村上的小學讀書。媽媽只得把我送到五里外的姥姥家,就這樣我在姥姥家稀里糊涂的過了一年。在姥姥家的日子,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除了爸媽以外的親人的關心,可以像別的孩子一樣有了可以寵溺你的老人。上學下學幾百米的距離,姥姥每天接送,一次不差。六歲的我第一次知道了上學的滋味,讀書、認字、寫作業(yè),知道了媽媽從來沒教過我的知識。我知道了原來歌曲不只有媽媽教我的《瀟灑走一回》《世上只有媽媽好》。
農(nóng)村的學前班,學習的很簡單。沒有課本,印象里每天上學只拿一個本子和一只鉛筆。語文學習漢字,數(shù)學學習加減法。下課玩老鷹捉小雞、玻璃球。老師是個五十度歲的老太太,現(xiàn)在想想應該是個退休的農(nóng)村老師。接觸學習時間比較晚,獨自接觸陌生人的時間更晚,對于這段異地上學的記憶,除了游戲還是游戲。學前教育的滯后,讓農(nóng)村孩子心理及腦力的發(fā)育晚于其他孩子,心智成熟周期更長。
在姥姥家生活了幾個月,媽媽實在想的不行,把我接回了家,上了自己村里的學前班。上學放學每天要走三里的土路,沒有家長的接送,我有了自己的小伙伴。鄰居家的小女孩,小紅。小紅胖胖的,是家里的老三,有兩個哥哥。和陽陽一樣小紅也是個超生的孩子,每天上學倆人并肩走向學校,一路上捉蜻蜓、捉螞蚱。從屯子到學校三公里要走1小時。那時候的路上基本沒有機動車,跑的最多的就是馬車。遇到屯里的家長去村上辦事,還是能順路搭一段馬車。學前班的一年時間里,仍然沒有系統(tǒng)的學習。學習的仍然是加減法和簡單的漢字,語文老師和數(shù)學老師都是班主任一個人。一個五四多歲的老頭,嚴厲的很。手里拿著教鞭,經(jīng)常的打手板。學前班的教室仍舊是土坯房,教室里是長長的木板搭起來的課桌,長條的板凳,一塊泛白的黑板。
因為有了之前的學習經(jīng)歷,我的成績還不錯。小紅就要困難的多,每次上課都哭鼻子。小紅的鼻子下,總有擦不干凈的鼻涕。那時候擦鼻涕只能用手擦,農(nóng)村沒有衛(wèi)生紙。用手一擦,衣服或者墻頭上一抹,就算整理衛(wèi)生了。沒上學前去廁所都是用秸稈擦屁股,干不干凈不知道,印象最深的就是掛的屁股疼。上了學,老師教著用紙擦屁股,還是用學校廢棄的舊報紙。每人撕開分點,擦屁股之前用手搓一搓,搓軟了再用。
這段經(jīng)歷讓我至今難忘,生活物資的匱乏讓我有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