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匡扶唐史

第六章 毒素解之味益鮮(2)

匡扶唐史 細讀唐詩 2102 2019-11-27 23:48:21

  飯后,李泉腳步輕快的收拾殘局,高氏和田婷則都在回味這沒有麥麩的面條味道。在飯間的攀談中,李泉也明白了母親前幾天叮囑田婷和喝湯解毒的緣由。

  原來,麥子在漢朝就通過絲綢之路傳進中原,只是直到兩晉時期,還都不知道磨成面粉,而是和稻米、小米一樣,脫掉外層的殼之后蒸著吃,稱為“粒食”。直到北魏,才有了面粉,但都不知道需要和可以去除麥麩。小麥與其他作物想比,易得赤霉病和麥角菌,在不去麥麩的情況下,無論是粒食還是磨粉,都有可能吃進毒素,即便是無病蟲害的小麥,人類的腸胃根本消化不了麥麩,因此也容易引起不適。久之,就形成了“小麥有毒,唯有煮麥的原湯方可解之”的說法。

  高氏壓抑不住歡快,對李泉說:“泉兒,你這小小的篩子可是一番造福世人的善事。”

  李泉倒是沒有想到會達到這樣的高度,忙坐到高氏面前,仔細聆聽。

  五谷中產(chǎn)量最高的作物是稻米,但是由于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缺水,很難保證水稻的生長,所以只能種小麥、粟米(小米)這些旱田作物。小麥的產(chǎn)量要比粟米高出很多,過去因為大家認為小麥有毒,官府收租也只收粟米,所以大家少種小麥而多種粟米,這樣,同樣的田地就減少了產(chǎn)量,致使一逢災(zāi)年就饑民遍地。

  如今,李泉這種去除麥麩之法如果推行開來,讓面粉變得容易下咽,就可以擴大小麥的種植面積,提高產(chǎn)量,除非大的天災(zāi),至少老百姓吃飽沒有問題了

  高氏興致勃勃的計劃,要把這項技術(shù)獻給官府,讓去官府推廣開,以造福于民。李泉搖搖頭,對母親說:“這只是一樣小巧,我們上趕著去獻寶,還不一定能引起官府的重視。不如我們自己用面粉做出一些比湯餅更美味的吃食,到鎮(zhèn)上或是縣里經(jīng)營一個店鋪,等到大家都喜歡吃的時候,不用官府推廣,自然會風(fēng)行,到那時,無論是把方法獻給官府,還是我們自行傳授給鄉(xiāng)民,效果更好?!?p>  高氏自然贊同,聰穎的田婷捕捉到了“做出一些比湯餅更美味的吃食”這句話,小小的吃貨跳了起來,對高氏說:“阿娘,哥哥說要做更美味的吃食,是什么,是不是阿娘原來給我?guī)Щ貋淼暮灠。 ?p>  李泉哈哈笑了:“婷婷,快來讓哥哥給你擦擦口水。”

  “嗯?”田婷不知道是哥哥在跟自己開玩笑,自己趕緊拿袖子在嘴角擦了擦,沒發(fā)現(xiàn)有什么因為嘴饞留下的口水,再看到哥哥和母親都在笑,這才醒悟過來,鉆到高氏懷里潵起嬌來。

  說起美味的吃食,李泉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發(fā)面包子了。

  包子,據(jù)說是諸葛亮發(fā)明的,在七擒孟獲平定南方之后,回軍途中渡瀘水,按老規(guī)矩殺人祭奠河神,但是諸葛亮不忍,就做了很多包子,表面大致勾勒當(dāng)?shù)匦U夷兵丁的頭像,內(nèi)里是肉餡,稱為“蠻頭”,代替蠻夷人的首級,投入瀘水祭奠,流傳下來,變成了“饅頭”。沒有餡的真正饅頭,在這個時候被稱為炊餅。

  李泉記得,高氏原來也曾在鎮(zhèn)上帶回來烤的胡餅和蒸的炊餅給自己兄妹吃,除了沒有去除麥麩之外,還有一個口感欠佳的原因是,蒸餅都是死面的。做成面條還好,沒有發(fā)酵的面粉,蒸出來的饅頭確實又酸又硬,口感很是糟糕。李泉知道這個時代食堿還沒有出現(xiàn),自己弄一套化工設(shè)備制堿也不現(xiàn)實。不過,這也難不倒李泉,他后世在部隊服役時,曾經(jīng)擔(dān)任過負責(zé)后勤的副連長,在組織野外拉練,面對導(dǎo)調(diào)組設(shè)置的遂行保障課題,他就用過土法發(fā)面。

  想到就干!趁著天還沒黑,李泉開始制作“堿水”。他請母親和妹妹跟自己一起,邊做邊解釋,他自然不會扯出化學(xué)原理和方程式,只是要母女二人記住每個步驟,要知道,這可是知識產(chǎn)權(quán),不能便宜外人。

  他先是在院中清掃出一片空地,然后從廂房中找來一些小麥和粟米的秸稈,用木棒反復(fù)敲打幾遍,好讓它們更好的充分燃燒。然后點火把這些秸稈燒成了灰燼,等著這些草木灰都涼了,再用剛剛制作好的篩子把草木灰收集到一起。然后找來一個木桶,拎到灶間,把篩子架在木桶上,用水瓢從鍋里舀出燒開的水,在草木灰上澆下去。草木灰過濾過的水積累了大半桶之后,再倒到另外一個桶里,反復(fù)過濾,直到草木灰慢慢凝固到一起,失去了過濾作用,這才把盛滿水的木桶放到一邊,等著水澄清。

  然后又刷鍋淘米,生火熬粥,等到稀粥熬成之后,倒入一些酒,繼續(xù)再熬,等到鍋中初沸,剛剛鼓起水泡,再用清洗過的篩子,把粥酒混合的熱汁水過濾到木盆里,倒進面粉,開始和面。面活好之后,取來麻布單子蒙好,等著面發(fā)開。

  忙完這一切,李泉才出了口氣,坐到一旁休息。這幾天高氏已經(jīng)習(xí)慣了這個祖先護佑的孩子表現(xiàn)出的神奇,還是被他嫻熟的操作驚呆了。禁不住走到李泉面前,仔細打量這個略顯陌生的孩子。

  李泉這時候也不在意了,反正啥事都有他那萬能的“外公”撐腰。李泉告訴母親,這個面要到明天才能用,今晚就不用等了,在睡前,他又向妹妹口頭重復(fù)了一遍操作流程,其實也是說給母親聽。

  第二天早上起來,吃過早飯后,李泉揭開面盆,用手撕開面的表面,看已經(jīng)有了絲絲縷縷,知道面已經(jīng)發(fā)酵了。經(jīng)過一夜,桶里的堿水上層也已經(jīng)變得清澈,他舀了一碗過來,扒開已經(jīng)發(fā)起的面,倒了進去,然后又摻了一些面粉,把整盆面放到面板上,開始揉面。高氏和田婷也來幫忙,很快饅頭就成型了。家里沒有蒸屜,李泉取來一些樹枝密密麻麻綁到一起,架到鍋里,在鋪上洗干凈的布,用水打濕后,把饅頭擺了上去。然后生火,開蒸。

  午時二刻,一家三口就美美地吃上了大白饅頭,這是李泉來到這里后吃的第一頓午飯,固然是此時的小戶人家都是一日兩餐,也是因為這幾天就沒怎么消停過。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