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眼界,決定了他們能夠看到什么,也只能看到什么。
思想境界是人類的第三只眼睛,可以看得更深更遠。
眼睛是生物進化出的看待世界的器官??梢哉f,宇宙之中,生物誕生并非偶然。
因為,宇宙萬物,皆有自我意識的屬性。
小到原子、細胞,大到恒星、黑洞,都有自我意識的特點。
宇宙萬物皆是宇宙的一部分,自我意識是事物存在的自我反映。
存在的證明是相對的,只能以某物為參照,證明他物是否存在。
全人類無法沒有對比地看待單一某物,人類對世界的所有認知,皆基于對比。
宇宙萬物是世界的一部分,萬物皆有自我意識的屬性,自我意識需要通過借助他物的存在證明。
因此可以說,每個人用眼睛看待世界,認識世界,皆是世界自我意識的表現(xiàn)。
宇宙意識就是宇宙自我認知的能力。
宇宙意識維度空間,是宇宙詳略層次的外在形式。就如人們看待世界的清晰程度。
人類的眼睛相當于一臺擁有四十億像素的相機,可以看見空間中存在的絕大多數(shù)事物,除此之外,人類還擁有思想,擁有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類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睛。
人類的眼睛像素有限,空間中能夠看到的事物有限,但是人類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以思想彌補眼睛認知的缺陷。
不斷發(fā)展科技,提升人類認知世界的能力。
天文望遠鏡、顯微鏡在宏觀和微觀拓展了人類認知世界的視野,視野提高了人類認知世界的程度。
沐塵所擁有的天眼的像素遠在人類肉眼之上,能夠在距離地星一光年的宇星看到地星上十大神器藏匿之處,并且可以穿透結(jié)界看到內(nèi)部,可見其像素達到了何種程度?
宇宙萬物對自己的認知是間接地通過他物實現(xiàn)的,就如人們無法看見自己的全貌,只能看見別人。一個人可以看見一個人,被看見的人又可以看見另一個人。
人們無法看見自己的全貌,甚至無法看見自己,但是人們可以通過鏡子看見自己的面貌,通過相機拍攝自己的背面,通過他人的評價看待自己。
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通過外在,每個人皆可實現(xiàn)對自我的認識。
世界的本質(zhì),即便是認識,也是傳遞性的,正如導線之中的電子穴位運動。
一個電子向前移動,后面一個電子頂替了前一個電子的位置。所以,電子移動的速度很慢,但是電流的速度卻幾乎接近了光速。
世界閉合成了一個環(huán)。處處皆為始,處處皆為終。
宇宙一體,所以不以區(qū)分對比,無法認識到他物。
一個圓,人們無法知道何處為始,何處為終?
因此只能定義長短、大小、輕重、顏色、時間……一切事物的屬性,人類都只能定義一個起始來認知。
數(shù)學定義了數(shù),才有了基于此一套完備的數(shù)字體系。長短定義了尺度,事物才有了長短,以及基于長短的面積和體積的概念。
質(zhì)量定義了阿德加德羅常數(shù),事物才有了客觀所含物質(zhì)的量的概念。時間定義了分、秒,事物才有變化的長短關(guān)系。
因為定義,人們只需以任何一點作為起始點,就可以認識整個宇宙。
只要有一個定義的基準,所有的事物就有了相對的比較參照,事物才能得以被人們認知。
定義認知的起始不是事物的絕對標準,而是蘊含于事物的理的真義。
正如數(shù)的進制,形式上雖有差異,但是數(shù)表達的真義卻沒有區(qū)別。
不管是十進制表示的十,還是二進制表示的1010,甚至是八進制表示的12,以及十六進制表示的a,形式雖有不同,但是揭示事物的理的真義卻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說,事物理的真義是宇宙之中各種不同文明的通用語言。
全球有一百九十七個國家,有眾多不同的文字和語言,但是卻可以相互翻譯。文字和語言表達的事物理的真義是相同的,只不過是形式不同。
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字和語言,是人類認知事物殊途同歸的形式表現(xiàn)。
不只是人類之間的語言,地星上其他動物之間的語言,宇宙之中其他星球誕生文明的生物的語言,皆是認知世界的工具和載體。
知音可以不通過語言,認識到對方的心理,這是一種認知事物理的真義的共鳴和共通。
雖然不用語言交流,但是知音之間卻可以相互知道對方的內(nèi)心感受。
因此可以說,人們對于事物理的真義的認識,不在于語言,也不在于文字。
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秀才和兵都是人類,有相同的語言和文字,但是秀才和兵對事物理的真義的認識卻不是共通的。
正如世俗凡人界,人們之間誤會與不理解。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揭示了事物不同的原因。
人與人之間可能相互相通成為知己和知音,卻也可能成為無法交流的兩種事物。
知音是對事物理的真義認識共通的一種表述,人可能與其他生物成為知音,人與人之間也可能成為不了知音。
世俗凡人界,人與人之間無法交流總是歸咎于三觀不同,其本質(zhì)只不過是人們對事物理的真義的認識有異。
人們產(chǎn)生有異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因為在世界的不同節(jié)點,導致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和不同的,于是決定了人們?nèi)^的差異。
古人可能被古人理解,古人也可能不被古人理解;古人可能今人理解,古人也可能不被今人理解;今人可能被今人理解,今人也可能不被今人理解。
能否被理解,取決于一定條件。
但是就人類歷史觀之,人與人之間,對事物理的真義的認識越來越趨向于相同。
人類語言和文字在發(fā)展,更加完善可以表達人類對事物的認識。
這也是古代人與人之間沖突多于現(xiàn)代的原因。
即便是在人類文明遠超于古代歷史的今天,依舊有很多語言和文字不能表達人類對事物理的真義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