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山芋面條
林氏將山芋絲推進(jìn)烤箱深處,直起腰來長出了一口氣。今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在山上種的山芋收了不老少,家里又有了進(jìn)項買糧油米面,不用整天靠吃山芋過活。所以還是得早早想法子將其處理好才是,省的冬天成片成片的壞。
這么一想,林氏返回灶房繼續(xù)處理山芋。等山芋絲烤干水分之后,原本黃澄澄的顏色由于氧化作用變成了灰白色,林氏和桃花兩人用臼子搗。
用來搗山芋粉的臼子不小,石臼重約七十余斤,一次性能盛放八九斤的山芋粉。林氏坐在小馬扎上揮動石杵,在石杵的百余次上下起落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間,烤干的山芋絲被搗成細(xì)細(xì)的粉末。
山芋絲變成山芋粉的過程很艱辛,石杵也不輕,所以林氏和桃花兩人輪流換著來搗,倒也減輕了不少負(fù)擔(dān)。山芋粉搗好之后,用細(xì)篩子篩去山芋粉中的顆粒較大的,以免影響口感。如此反復(fù),才能做出細(xì)細(xì)的山芋粉來。
歷經(jīng)烤箱烘烤,捶打顛簸,山芋面粉中和了粗糲與柔軟的魅力。和山芋面粉是要用榆樹粘液來增加面粉的凝聚力的,否則面粉過散和不成面團(tuán)。
林氏從柜里找出蘇文從城里弄回來的絳紅色的榆樹粘液,混在山芋面里攪和均勻。面粉開始抱團(tuán)后,加點鹽巴和水,和成軟硬適中的面團(tuán)。
褐色的面團(tuán)被放在盆里醒發(fā),林氏這邊開始做澆頭。早前留在水桶里的青蝦,這時候派上了大用場。
林氏麻利的將青蝦洗凈,挑去蝦線,切去蝦頭。鍋里加豬油燒至冒煙,用蔥姜蒜爆香,接著放入蝦頭炒出蝦油加水熬煮,待水開三遍后放入蝦肉煮熟即可。鮮美的澆頭便做好了。
濃烈的熗鍋與鮮湯相遇,風(fēng)味清麗脫俗,譜寫出別樣美味,只帶主角出場——山芋面。
山芋面醒好之后,被林氏揪成不大不小的面劑子揉圓放在面板上,王寡婦從柜里找出饸饹擦板來洗凈,放在燒開水的大鍋上。
林氏將面團(tuán)放在擦板上用手推,隨著手掌的推移面團(tuán)呈拇指長短,掉落在滾開的水里煮至透亮,用冷水爽身更加筋道,澆上澆頭,點綴上芫荽碎和蔥花。
鮮香和甜潤相裹挾,便是山芋面最好的相擁。林氏嘗了一口,滿意的點點頭。一眾人相繼吃過午飯后,各自忙碌開來。
牛氏和啞妹在水里放了勺堿面,用絲瓜瓤洗碗。小張氏和大張氏用余外的水槽清洗山芋上的泥土,桃花和王寡婦照樣在處理豬耳朵、豬蹄和雞腳。
林氏搬了一大盆的山芋坐在門檻上擦絲。要想盡快處理大半個地窖的山芋,她想來想去也只有將其曬干做成粉了。
山芋粉不僅易于保存,還不容易壞,這是林氏能想到最好的法子了。喜兒和糖糖湊在她跟前嘰嘰喳喳的,無意間知道了真是哭笑不得。
“娘,誰說山芋只能做成粉才好保存了?你看咱家收的這些果子,不都能做成罐頭、果脯、果干和果醬啥的嘛!一樣的,山芋也能做啊,像是做成山芋干味道肯定也不錯的,”喜兒就知道種好吃的山芋干做法。
林氏抬起頭轉(zhuǎn)過身來,疑惑道:“我哪是沒有做過的,前些年鬧饑荒的時候,誰家不把山芋當(dāng)成救命糧啊,只是做成山芋干能好吃嗎?我以前做出來的又干又硬,嚼都嚼不動,”癟癟嘴顯然不相信。
“哎呦,以前你還不知道有罐頭哩,我不是照樣做出來了,”喜兒也朝她咧嘴,小尾巴高高翹起。
喜兒一向是穩(wěn)重,少有這么孩子氣的一面。她小嘴又撅起來,看著惹人喜歡的緊。林氏忍了幾忍,還是“噗”的笑出聲來,放下手里的擦板用手背蹭了蹭喜兒白里透紅的面頰。
喜兒愣了一會兒才反應(yīng)過來,頓時滿臉漲的通紅,手指勾在一起對來對去不說話,糖糖好奇的緊,眨巴著大花眼湊近了仔細(xì)觀察她,還用食指戳戳她的酒窩。
喜兒被糖糖逗的笑開了花,兩人打鬧笑成一團(tuán)。林氏瞧了心里也歡喜,“娘,要是山芋太多了話,不如多做些山芋粉來,或是做成山芋干也不錯的?!?p> “對了,娘,咱家是不土瓜(地瓜)也有很多啊,其實用土瓜來做成干吃是最好不過的,”喜兒想起前世在外地旅游時,吃過的香甜耐嚼的土瓜干就口水直流。
“是啊,山上多半都是沙壤土,種土瓜最是出數(shù)(量大),我和你爹種了不少,咋的?你又打上土瓜的主意了?”林氏用手肘擦擦臉上的汗水,這娃咋想一出是一出?
頓了頓又道:“也行,你去試試,娘可聽說做這些靠的都是經(jīng)驗,就像是城里那家燒餅鋪子一樣,店家做的年多了(時間久),餅到啥程度人一看就知道,嘗都不用嘗?!?p> “左右咱家山芋和土瓜盡夠你試的,到時候要是洗啊削皮啊啥的都找娘來做,你們太小了,可做不來這些活計?!绷质想m是沒讀過什么書,但是很贊成孩子們自己去闖,自己去嘗試,畢竟以前的經(jīng)驗告訴她,誰都沒有自己靠得住。
林氏教育理念如此先進(jìn),是超乎喜兒的想象的。要是前世的母親也在,應(yīng)該也是這樣吧!想到這里,喜兒眼中含淚,努力壓下鼻尖的酸楚,“知道了,娘,”有這樣開明的母親是多少孩子夢寐以求的啊,喜兒想她應(yīng)該知足!
喜兒糖糖和蘇楊蘇林兄弟倆一起下了地窖,裝了幾小竹筐土瓜出來。為了方便保存,土瓜上還帶著泥巴土塊,所以在做成干之前,清洗干凈是必要的。
由于泥沙太多,蘇楊和蘇林站著馬扎洗過三遍,水才變得清亮起來(干凈無泥沙)。兩兄弟將土瓜撈進(jìn)大盆里,端去一角削皮。好在家里的刮刀夠多,五六人一同削皮都是夠的。
兩大盆的土瓜光是削皮就費了好長時間,林氏接過露出黃白外表的土瓜,用菜刀切條兒。土瓜條兒不需要太細(xì),起碼要一指寬才行,當(dāng)然兩指寬是最好的。畢竟之后的三蒸三曬,會使土瓜體積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