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兄T?”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于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yuǎn),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孟子·萬章上》)
囂(xiāo)囂然:適意自得、無欲無求的樣子。
我拿湯的聘禮做什么?。磕睦锉鹊蒙衔抑蒙碛谔镆爸校纱硕趯W(xué)習(xí)和實(shí)踐堯舜之道中感受到快樂和滿足啊。
他感覺到,天下的百姓,只要有一夫一婦沒有承受到堯舜之道的恩澤,就如同自己把他們推入了溝中。
當(dāng)獲得權(quán)力時(shí),伊尹明白權(quán)力只是達(dá)成造福蒼生的目標(biāo)的工具,因此,終其一生,他明白如何善用權(quán)力,因而有勇氣放逐胡作非為的帝王太甲,自行攝政;在太甲悔改后,又親自將他迎回。
義”的含義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但“義”的核心語義是一貫的,即正確的合宜的道理,亦即做人應(yīng)當(dāng)堅(jiān)定奉守的原則。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應(yīng)當(dāng)做,什么不應(yīng)當(dāng)做,這就是義。
儒生的理解:正己而后正別人。或許提到了榜樣的作用。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zhí)中,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不忘遠(yuǎn)。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保ā睹献印るx婁下》)
幸:僥幸。按:因不可知的神秘力量(古人認(rèn)為是上天)逢兇化吉,這是幸;引申指因不可知的力量而有所獲得。得之:指得到思慮的結(jié)果。
待旦:等待天亮。這是說周公在想明白其中的道理之后,急不可耐地要付諸實(shí)施。
儒生的理解:想明白道理后,急不可耐地去實(shí)施,我做到了嗎?雖然急切,但也要等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