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豈獨(dú)無故

9,孫子兵法(終)

豈獨(dú)無故 智襄子 2723 2021-03-08 11:57:27

  行軍篇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zhàn)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yuǎn)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nèi),令半濟(jì)而擊之,利;欲戰(zhàn)者,勿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

  《行軍篇》,王皙注解說:“行軍當(dāng)據(jù)地便,察敵情也。”行軍,包括行軍、宿營、布陣

  曹操注解說:“擇便利而行也?!?p>  “處軍”,就是駐軍、宿營,安營扎寨。

  “相敵”,就是觀察敵人,判斷征候,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說明什么問題。

  “絕山依谷”,杜牧注解說:“絕,過也。依,近也?!苯^,就是通過;依,就是靠近。

  曹操注解說:“近水草便利也?!?p>  李筌注解說:“夫列營壘,必先分卒守隘,縱畜牧,收樵采,而后寧?!?p>  李筌注解:“向陽曰生,在山曰高。上高之地,可居也?!?p>  杜牧注解說:“隆,高也。言敵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迎敵人而接戰(zhàn)也?!?p>  曹操注解說:“水上亦當(dāng)處其高也。前向水,后當(dāng)依高而處之。”

  無迎水流。

  曹操注解說:“恐溉我也?!?p>  賈林注解說:“水流之地,可以溉吾軍,可以流毒藥。

  諸葛亮說:“水上之陳,不可逆其流。”

 ?。ㄒ唬?p>  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于斥澤,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處平陸之軍也。

  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yǎng)生而處實(shí),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斥”,鹽堿地;“澤”,沼澤地。

  陳皞注解說:“斥,堿鹵之地,水草惡,漸洳不可處軍。《新訓(xùn)》曰‘地處斥澤,不生五谷’是也。”

  王皙注解說:“斥,鹵也,地廣且下,而無所依?!?p>  張預(yù)注解說:“以其地氣濕潤,水草薄惡,故宜急過?!?p>  李筌的注釋:“急過不得,戰(zhàn)必依水背樹。夫有水樹,其地?zé)o陷溺也?!?p>  平陸處易。

  杜牧注解說:“言于平陸,必?fù)衿渲刑挂灼椒€(wěn)之處以處軍,使我軍車騎得以馳突?!?p>  曹操注解說:“車騎之利也?!?p>  李筌注解:“夫人利用,皆便于右,是以背之?!?p>  賈林注解說:“崗阜曰生,戰(zhàn)地曰死。后崗阜,處軍穩(wěn);前臨地,用兵便;高在右,回轉(zhuǎn)順。”

 ?。ǘ?p>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yuǎn)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絕澗”,梅堯臣注解說:“前后險峻,水橫其中。”

  曹操注解說:“山深水大者為絕澗。”

  “天井”,梅堯臣注解說:“四面險峻,澗壑所歸?!?p>  曹操注解說:“四方高,中央下者為天井?!?p>  “天牢”,梅堯臣注:“三面環(huán)絕,易入難出?!?p>  曹操:“深山所過,若蒙籠者,為天牢?!?p>  杜牧:“山澗迫狹,可以絕人,謂之天牢?!?p>  “天羅”,梅堯臣注:“草木蒙密,鋒鏑莫施。”

  “天陷”,梅堯臣注:“卑下泥濘,車騎不通?!?p>  “天隙”,梅堯臣注:“兩山相向,洞道狹惡?!?p>  杜牧注:“迎,向也;背,倚也。言遇此六害之地,吾遠(yuǎn)之,向之,則進(jìn)止自由;敵人近之,倚之,則舉動有阻。故我利而敵兇也。”

 ?。ㄒ唬?p>  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蘙(yì)薈者,必謹(jǐn)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yuǎn)而挑戰(zhàn)者,欲人之進(jìn)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dá)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曹操注:“險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者,池也;葭葦者,眾草所聚;山林者,眾木所居也;蘙薈者,可屏蔽之處也?!?p>  張預(yù)注解說:“敵人舍險而居易者,必有利也。”

  張預(yù)注:“凡軍,必遣善視者登高觀敵,若見林木動搖者,是斬木除道而來也?;蛟?,不只除道,亦將為兵器也?!?p>  曹操注:“結(jié)草為障,欲使我疑也。”

  杜牧注:“言敵人或營壘未成,或拔軍潛去,恐我來追,故結(jié)草使往往相聚,如有人伏藏之狀,使我疑而不敢進(jìn)也。”

  曹操注:“鳥起其上,下有伏兵。”

  張預(yù)注得更形象:“鳥適平飛,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p>  陳皞注:“覆者,謂隱于林木之內(nèi),潛來掩我?!?p>  曹操注:“敵廣陳張翼,來覆我也?!?p>  張預(yù)注解說:“車馬行疾而勢眾,又轍跡相次而進(jìn),故塵埃高起而銳直也。”

  張預(yù)注:“凡分柵營者,必遣輕騎四面近視其地,欲周知險易廣狹之形,故塵微而來。”

 ?。ǘ?p>  辭卑而益?zhèn)湔撸M(jìn)也;辭強(qiáng)而進(jìn)驅(qū)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cè)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jìn)半退者,誘也。

  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jìn)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

  曹操注:“其使來辭卑,使間視之,敵人增備也?!?p>  曹操注:“陳兵欲戰(zhàn)也。”

  杜牧注:“出輕車,先定戰(zhàn)陳疆界也?!?p>  張預(yù)注解說,“無故請和,必有奸謀?!?p>  曹操注:“軍士夜呼,將不勇也。”

  杜牧注解說:“言進(jìn)退舉止輕佻率易,無威重,軍士亦擾亂也?!?p>  賈林注:“人困則多怒?!?p>  張預(yù)注:“政令不一,則人情倦,故吏多怒也?!?p>  (三)

  粟馬肉食,軍無懸缻(fǒu),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zhūn)諄翕(xī)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shù)賞者,窘也;數(shù)罰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jǐn)察之。

  “粟馬”,把人吃的糧食拿來喂馬。

  “肉食”,把運(yùn)糧的牛殺來吃了。

  張預(yù)注解說:“敵如此者,當(dāng)堅守以待其弊也?!?p>  曹操注:“諄諄,語貌;翕翕,失志貌?!?p>  “諄諄”,老師的諄諄教導(dǎo),很懇切的樣子。“翕翕”,是閉合狀,嘴巴翕動,嘴巴得巴得巴的。

  李筌注:“窘則數(shù)賞以勸進(jìn)。”

  杜牧注解說:“人力困弊,不畏刑罰,故數(shù)罰以懼之?!?p>  賈林注:“教令不能分明,士卒又非精練,如此之將,先欲強(qiáng)暴伐人,眾悖則懼也,至懦之極也?!?p>  杜牧注:“所以委質(zhì)來謝,此乃勢已窮,或有他故,必欲休息也?!?p>  張預(yù)注:“以所親愛委質(zhì)來謝,是勢力窮極,欲休兵息戰(zhàn)也。”

  張預(yù)注:“勇怒而來,既不合戰(zhàn),又不引退,當(dāng)密伺之,必有奇伏也?!?p> ?。ㄋ模?p>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jìn),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王皙注:“不可但恃武也,當(dāng)以計智料敵而行?!?p>  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

  曹操注:“廝養(yǎng)足也?!?p>  “廝”,廝磨,廝混,廝守。

  杜牧注:“恩信未洽,不可以刑罰齊之?!?p>  梅堯臣注:“德以至之,恩以親之,恩德未敷,罰則不服,故怨而難使?!?p>  曹操注:“恩信已洽,若無刑罰,則驕惰難用也。”

  曹操注:“文,仁也。武,法也?!?p>  吳起說:“總文武者,軍之將;兼剛?cè)嵴?,兵之事也?!?p>  《尉繚子》說:“令之之法,小過無更,小疑無申。故上無疑令,則眾不二聽,動無疑事,則眾不二志,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也,未有不得其力而能致其死戰(zhàn)者也?!?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