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世家》·楚莊王·從孔夫子的“賢哉”說起
孔夫子對歷史人物或者當時的政治人物有自己的評價體系,他對楚莊王能給予“賢哉”的評語,可見楚莊王的確有超越之處,而且這需要考慮到楚國在周王乃至整個中原諸侯心目中的地位。楚國向來被視為“南蠻之國”,楚文化與中原文化不同。當初楚武王喊出那句“吾蠻夷也”就是向中原文化的挑釁,而自立為王更是對周王的不屑。
楚國歷代國君無不走著擴張的路線,奉行****,開疆拓土,以兼并為第一要務,這與春秋時期中原奉行的“存亡續(xù)絕”的理念截然不同。拿齊桓公來說,尊王攘夷,走的是和平稱霸,不滅人國,哪個國家出了問題,傾財傾力相助而無所取,憑這一點在國際上贏得了巨大的威望,稱春秋第一霸不是沒有道理的。譬如協(xié)助燕國抗擊北戎,燕國君感慨齊桓公恩德,親自禮送桓公,依依不舍,不覺踏入齊國邊境,齊桓公的做法是你作為燕國君不能隨意踏入別國本土,既然這樣,你所踏過的土地就送你好了。你看,這很了不起,小國內(nèi)政治動蕩,齊國扶持戡亂,末了替人家選擇國內(nèi)擁戴的君主,自己什么便宜也不占,哦,我就是來幫你們的,現(xiàn)在你們安定了,再見,我走人,不要報償!這是中原文化。
其后崛起的晉國與楚國則不同,擴張擴張再擴張,一切以擴大國家利益為主,白出力的事不干,事實上,除齊桓公外,包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都是奉行兼并政策,恃強凌弱,滅人國,兼并其土地,壯大自己國家,圖謀天下。楚國歷代國君,到了楚成王,于是拓地千里,都是這種軍國主張的結(jié)果。中原國家面對晉楚的強烈擴張,沒有別的選擇,或從晉或從楚,周王更是無可奈何。
齊桓公有著這樣無比的事業(yè),大半都是管仲的功勞,而對于管仲的評價,孔夫子也多有褒貶。
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要是沒有管仲相齊國而安天下,華夏文明就會因外族入侵而滅絕,我們大概成為披頭散發(fā)、沒有禮儀的野蠻人了。這是對管仲的極力贊賞。
“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但是孔子對管仲也提出了批評,認為管仲不知禮,不節(jié)儉。這是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觀念。
連管仲這樣歷史貢獻如此巨大的政治人物都逃不過孔夫子的筆伐,那么作為楚國的一代雄主楚莊王居然得到了“賢哉”的贊譽,楚莊王到底做了什么呢?
楚莊王“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留下赫赫軍功,成就楚國霸業(yè)?!耙圾Q驚人”、“飲馬黃河”“問鼎中原”都是楚莊王的杰作。楚莊王率領(lǐng)楚軍在邲之戰(zhàn)打敗晉軍朝,使楚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楚莊王因此成為繼齊桓公、晉文公以后的第三位春秋霸主,也是春秋第一位來自周王朝權(quán)力系統(tǒng)外的蠻夷霸主??鬃诱驹谥性牧?,一直稱楚王為“楚子”。但是在《史記·陳杞世家》的記載中,孔子贊美楚莊王為賢明之君,他說:“賢哉楚莊王!”
從“楚子”到“賢哉楚莊王”,這種鮮明的態(tài)度變化,其中蘊含了太多的儒家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