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子世家》·宋襄(三)(完結(jié))
繼續(xù)看宋襄公的大臣子魚一番話,子魚是宋襄的哥哥,同父異母。他說:
君未知戰(zhàn),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饞可也。
子魚的意思是,現(xiàn)在的形勢對我有利,應(yīng)該速戰(zhàn)速決,乘敵不備,以逸待勞,克敵制勝,既然“愛其重傷”,又“愛其二毛”,何必戰(zhàn)?大旨是不滿意宋襄公的對敵態(tài)度,既然發(fā)動戰(zhàn)爭,又惺惺作態(tài),仁義示人,不顧及己方的實力,面對強大的敵人,不知道怎么去揚長避短,反而顧惜敵人,這不是太可笑嗎?
有人說子魚的話太極端了,要么不打要么打死,這不是要么做好人要么做壞人嗎?這樣的理解有問題,子魚只是表明我們現(xiàn)在正在對敵作戰(zhàn),雙方積蓄力量攻擊對手,這關(guān)乎國家百姓的利益。猶有懼焉,也說明了子魚對本方實力有清醒的認(rèn)識。
你有足夠的實力,你拳頭硬,能把敵人打的死,卻放過敵人,你這是仁義。你什么都沒有,比人家還要弱,卻口口聲聲講究“仁義”,先不談仁義,就和平而言,和平是建立在強大的實力基礎(chǔ)上的。你有實力然后倡導(dǎo)和平,這個很了不起,這是真的愛和平,也是真的講仁義。你本來就很弱,高談愛和平,講仁義,誰信?譬如現(xiàn)代國際上的談判,背后都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在支撐,不是空談,空談?wù)咴缤頃冻鎏撊醯恼婷婺俊?p> 宋襄而言,純粹是笑柄,怪不得***直斥“蠢豬似的仁義”,你實力沒有,而且在戰(zhàn)斗一觸即發(fā),居然抱有憐惜敵人的想法,不是扯淡嗎?如果宋軍對陣楚軍,輕而易舉的擊潰,然后對待敵軍俘虜以寬,不追亡逐北,不對楚國趕盡殺絕,好,這是仁義。宋襄是這樣嗎?正相反,所以宋襄被有的史家列入春秋五霸,很難茍同,宋襄沒有一次徹底淋漓的輝煌,留在史料中的除了太子時期的讓國,還有倡導(dǎo)衣裳之會盟,被楚王欺詐羞辱,再就是大名鼎鼎的仁義——泓水之戰(zhàn)了。照此看,宋襄哪里配得上五霸?
有人把宋襄公比作中國歷史上的“堂吉訶德”,很有道理。比較一下看,堂吉訶德,愛講道德,維護(hù)正義,甚至可以丟掉性命,執(zhí)著無悔,惹了許多的麻煩,搞砸了很多事,盡管這樣,堂吉訶德還是比較受人們的喜歡,覺得他固執(zhí)可愛,雖則處處碰壁,但是他為理想敢于斗爭還是頗為值得鼓勵。這是小說中的堂吉訶德,他再怎么迂腐,但是人畜無害,沒有傷害到國家百姓,只是他愿意活在自己的夢中而已。
宋襄公則不然,一國之君,尤其是戰(zhàn)爭的結(jié)果直接關(guān)系到國家的命運,如子魚所言,既然熱愛和平,講究仁義,何必發(fā)動戰(zhàn)爭呢,屈身事人就好了,既要想發(fā)動戰(zhàn)爭圖謀霸天下,又想讓別人贊賞你有仁義,又沒有足夠克敵制勝的實力,你這不是愚蠢是什么?怪不得蘇東坡就差破口大罵了,你這種偽仁義給后人留下了極壞的榜樣。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論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歷史上國亡身敗的國家君主多了去了,但是從來沒有像宋襄公這樣敗得稀里糊涂,讓“仁義之道”永遠(yuǎn)蒙羞,成為歷史的笑柄。
當(dāng)然,也有一些聲音為宋襄公鳴不平,說什么從現(xiàn)在人看宋襄公自然覺得愚蠢,但是從他所處的時代看,宋襄公有他可愛的一面。大旨說宋襄公具有“貴族精神“,講究“禮”,本人不贊成,宋襄公被嘲諷并不是自今人開始,宋襄公以后,歷史上的論說大都是負(fù)面的,用“貴族精神”給宋襄公臉上貼金,恐怕說不通。看看古人的說法:
李宗閔:“昔者宋襄公嘗為仁義矣,楚人尚詐我必信,彼兵尚奇我必正,用欲以興商道,霸諸侯,一戰(zhàn)而為敵所執(zhí),再戰(zhàn)而身死國削,為天下笑。此不知時之禍也?!?p> 宋襄公不知時之禍也,什么時候了還抱著古人的東西不放,不放就不放吧,還表現(xiàn)在對敵作戰(zhàn)上,被打敗不是活該嗎?
錢時:“無義師之實而欲假義師之名,慮敵之不周,防患之不密,以致身殞國喪,如探籠阱而屠之,遂使流俗之論謂王者之兵真無用于后世。后世非詐謀不可,皆宋襄公、成安君之徒實誤之也?!?p> 這個更直接,打仗作戰(zhàn)就說作戰(zhàn)的話,好好準(zhǔn)備,克敵制勝為上,你這么一鬧,簡直丟了“王者之兵”“仁義之師”的臉,乃止到后世什么仁義什么王者,都被斥為笑談,說說可以,千萬別信,不然請看宋襄公。
蘇軾:“宋襄公,疑于仁者也。襄公不修德,而疲弊其民以求諸侯,此其心豈湯武之心也哉?獨至于戰(zhàn),則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有仁者之素,而欲一旦竊取其名以欺后世,茍《春秋》不為正之,則世之為仁者,相率而為偽也?!?p> 蘇東坡更是批評《春秋》,不指出宋襄公的問題所在,卻去標(biāo)榜他,真是仁義掃地。
蘇轍:“至宋襄公,國小德薄,而求諸侯,凌虐邾、鄫之君,爭鄭以怒楚,兵敗身死之不暇,雖竊伯者之名,而實非也?!?p> 蘇轍更是不滿儒家將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直言宋襄公不配。
宋襄欲效仿齊桓公,走政治路線來謀霸天下,但是沒有齊國的實力,沒有管仲,又不似后來的晉文公重耳,齊桓稱霸那是對外出錢出力,冤大頭賺來的,齊桓一死,霸業(yè)不再,這是齊桓后世不能再霸的一面;晉文不同,幫忙可以,管你是誰,拿錢拿地,走軍事路子,晉文后,晉國繼續(xù)稱霸上百年,不是沒有道理的。宋襄沒有管仲,又不似晉文臉厚心黑,空談仁義,失敗身亡不是活該嗎?談仁義可以,必須背后有強大的國力支持,否則就是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