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十六國亂世之金戈鐵馬

5 桓玄進京 北魏崛起

十六國亂世之金戈鐵馬 南朝著作郎 5517 2020-11-19 09:00:00

    就在桓玄誅滅殷、楊之后,江南朝廷維持了兩年的“風平浪靜”,而就在這兩年里,司馬道子更加沉溺酒色,為了可以整日醉生夢死,他便把朝權完全交給了兒子司馬元顯。年僅二十出頭的元顯,被封為司徒,領揚州牧,年紀輕輕開始總攬朝政。

  自從掌權之后,面對桓玄的不斷壯大,這位以強硬聞名的青年權貴,一改其父妥協(xié)的綏靖政策,開始計劃著討伐桓玄,解除朝廷大患。而就在朝廷與荊州劍拔弩張的關鍵時刻,由于許諾大多無法兌現(xiàn),司馬元顯與舉足輕重的第三勢力北府軍都督劉牢之之間的關系卻變得十分微妙!

  為了壓制桓玄,司馬元顯以朝廷的旨意任命杜逵和郭昶分別為廣州刺史和豫章太守,并詔令桓玄退出廣州與豫章郡。誰知就在二人前去就任而路過荊州之時,竟被桓玄扣下,并下令軟禁。司馬元顯終于忍無可忍,一場攸關誰主天下的爭斗正式開場。

  京師建康,司徒府大堂之上,司馬元顯正召集一干心腹下屬、門客就桓玄扣留杜逵和郭昶之事召開會議。

  “桓玄膽大包天,朝廷欽命的封疆大吏竟敢劫持,實在視朝廷如無物,孤欲興王師討伐之,諸位以為如何?”,司馬元顯略顯稚氣的臉上滿是怒色!

  元顯親信、宗室司馬尚之聞言行了一禮道:“桓玄不臣之心天下皆知,他的野心不在其父之下,謀反只是時間問題,尚之贊同司徒之意,晚圖不如早圖!”。

  “不可!”京兆尹王延聞言反對道:“先前桓玄與殷、楊交戰(zhàn)之時,朝廷不乘機圖之,錯過大好時機,現(xiàn)其羽翼已豐,誠不可輕啟戰(zhàn)端,當緩圖之?!?。

  元顯聞言,輕拍大腿嘆息道:“當初孤力勸父王乘桓殷交戰(zhàn)之時發(fā)兵討伐,奈何父王不聽,實是養(yǎng)虎為患!”,說完望向王延沉聲道“如今桓玄已稱霸荊襄,卿有何計緩圖之?”。王延聞言,低頭默然不語!

  振威將軍毛泰冷哼一聲,向元顯行了一禮怒道:“司徒休聽其腐儒之言,桓玄乃朝廷心腹之患,現(xiàn)今他雖占據荊襄,但其威勢、謀略與其父桓溫無法同日而語,再說他以一隅之地對抗朝廷,安能不敗,司徒不必猶豫,應乘早發(fā)兵剿除?!?。

  毛泰話音剛落,盧江太守、元顯的心腹張法順接著說道:“毛將軍所言甚是,只是荊州軍雄壯,與之開戰(zhàn)恐兩敗俱傷!”,稍作停頓,張法順看了一眼司馬元顯接著說道“不如令北府軍做先鋒與其交戰(zhàn),司徒再領大軍為后繼,則大事成矣!”。

  元顯聽完沉默片刻后,說道:“劉牢之擁兵自重,當初父王應允其徐州刺史,并都督四州諸軍事,孤秉政以來一律駁回,聽聞其頗有怨色,此時令其為先鋒,恐怕他不會從命吧!”。

  張法順聞言嘆息了一聲,然后毅然道:“臣愿往晉陵北府軍中走一趟,定要說得劉牢之率軍出征!”......

  而就在張法順前往晉陵的路上,一封從建康發(fā)往荊州的加急密報已經送到了桓玄的手上。

  荊州江陵郡,南郡公府后堂,桓玄與數(shù)位心腹將領、謀士正在緊急商討著。

  “庾楷遣人密報給我,信中說司馬元顯決議率兵攻打荊州,并聯(lián)絡北府軍為先鋒,如此為之奈何?”,桓玄俊朗異常的臉上露出一絲憂色,又緩緩道“如此一來,荊州危已,吾打算集中兵力堅守各要城,令其不能成功?!?。

  “主公此言差矣!”,謀士卞范之聞言厲聲道:“朝廷率軍遠來,我等據此堅守近乎于坐以待斃,不如率軍沿江東下,主動出擊,憑主公威勢,荊州軍勇猛,定可令其土崩瓦解!”。

  其兄江陵太守桓偉應聲道:“敬祖所言甚是,建康將士軍心不振、糧草不備,司馬元顯就妄圖發(fā)兵,況且其秉政以來,推行樂屬令已大失人心,江南八郡怨聲載道,南方的盧循蠢蠢欲動,一旦元顯發(fā)兵,則必為其掣肘,況且我聽聞劉牢之對司馬元顯頗有怨氣,不一定會為其所用!”。

  桓玄聽完一喜“劉牢之與司馬元顯之間的矛盾,本公早有耳聞,如果能設法令其倒戈,建康大軍將不足為患!”。

  卞范之隨聲應道:“劉牢之一武夫耳,所寄者謝氏家族現(xiàn)已凋敝,他雖掌重兵,然朝中毫無背景,平生所圖不過‘名、利’二字,當初反王恭,近日與元顯不睦,皆是由此而來!”,然后向著桓玄一鞠到底道“只要主公,放低身段,遣一要臣前往,并許以重利,此事必成!”。

  桓玄聞言,欣然的點頭道:“卞敬祖言之有理,不過誰去合適呢?”,雖然是征求意見,但桓玄的目光卻看向了荊州二號人物,其長兄桓謙身上!

  桓謙一怔,無奈微微行禮道:“我愿走上一遭,定當全力促成此事!”。

  桓玄聽完微笑道:“大哥前往甚好,我料此事必成,不過...”,桓玄的話沒有說下去,在座明事之人皆知,他擔憂的并非其長兄安危,而是日后劉牢之尾大不掉的局面。

  不日張法順來到晉陵,劉牢之卻以軍務繁忙為由避之不見,只讓其子劉敬宣帶為接見。張法順惱怒,丟下司馬元顯的軍令之后,氣沖沖的回到建康,并奏報劉牢之有貳心,應當用計召回建康除之!

  但是司馬元顯擔心與桓玄開戰(zhàn)在即,現(xiàn)在與劉牢之翻臉,實屬不智,并且除去劉牢之一旦引起北府軍嘩變,無異于后院起火,于是拒絕。司馬元顯再派人借朝廷之名下令北府軍做好準備,隨時開赴前線與荊州軍開戰(zhàn)。

  而桓謙去往晉陵的途中,先秘密來到了京口,找到其父桓溫曾經的門下、劉牢之的族舅劉穆,曉以利害之后,約其一同前往北府軍營。

  族中長輩來訪,劉牢之自然不敢怠慢,連忙安排書房相見,可是見到后卻發(fā)現(xiàn)族舅身后跟著一位貴氣十足的中年人物!一問竟是荊州桓謙,大驚道:“阿舅,這是為何?”。

  不待何穆答話,桓謙拱手行了一禮道:“南郡太守桓謙,仰慕將軍久已,今日特來相見!”。

  由于朝廷還未正式與荊州撕破臉,加上桓氏一族在東晉軍隊中的崇高威望,劉牢之不得不離席回禮道:“不知桓公親臨,末將有失遠迎,實在慚愧!”。

  桓謙聞言微笑道:“將軍不必過謙,其實我今日求見將軍不光只是仰慕,也是為將軍前途而來!”。

  劉牢之聽完,疑惑的看著桓謙道:“此話怎講?”。

  桓謙正聲道:“將軍智勇雙全,當然清楚‘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才有勾踐殺文種、嬴則除白起、劉邦斬韓信,雄主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那些愚昧殘暴之輩。將軍追隨元顯,與荊州為敵,如若戰(zhàn)敗,必然有身死族滅之禍,就算取勝,想來最終也難被元顯所容,定不會善終!當年管仲箭射齊桓公衣鉤反被他重用,雍齒多次威逼漢高祖反而受到漢高祖的厚封,這一類事是常有的,足下與南郡公之間并無深仇大恨,何不棄暗投明,投入南郡公麾下?我來之時南郡公曾言,可以將軍共分天下,望將軍三思!”。

  何穆也乘機說道:“為舅曾經侍奉桓大將軍多年,桓氏一族對行武之人頗為器重,國中將士誰人不敬仰荊州桓氏。更何況司馬元顯乃一黃口小兒,色厲內斂,貪婪無信,牢之不為自己前途考慮,也要考慮整個家族??!”。

  劉牢之聽完,陷入沉默。“雖然桓玄不臣之心天下皆知,自己對桓玄也甚是厭惡,但是桓謙這番話卻說得很有道理,況且比起桓玄,司馬元顯要更加讓他難以忍受,鳥盡弓藏之事確實不得不防!”,半晌后劉牢之站起身來對桓謙行了一禮道:“我意已決,即日起效忠桓氏,絕無二心!等兩軍開戰(zhàn),北府軍必會調轉矛頭......”。

  “大都督萬萬不可??!”,第二日中軍帳中,一干北府心腹已經爭吵多時,何無忌跪在地上,用頭撞地道:“桓玄狼子野心天下皆知,我北府軍投靠他,與謀反無異??!”。

  北府軍中對司馬元顯大多憤恨無比,但是聽到大都督劉牢之投靠桓玄,大部分心腹將領還是不能接受,畢竟桓玄不臣之心已經天下皆知!此時只有諸葛長民、高雅之等少數(shù)謀士、將領支持劉牢之。

  “住口!”劉牢之對著跪在地上的何無忌怒道“司馬元顯乃陰狠小人,而桓氏一族是我晉國柱石,何來謀反之說?”話說著,劉牢之的目光看向劉裕,懇切的希望能夠得到劉裕的支持!

  劉裕此時隱然已經成為北府軍的二號人物,但爭論到現(xiàn)在,他卻始終一言不發(fā)。

  跪在地上的何無忌此時也抬起頭來,看著劉裕激動道:“大哥為何不發(fā)一言,難道甘心我們北府軍陷入萬劫不復嗎?”。

  劉裕仍是一言不發(fā),接著向著劉牢之行了一禮,徑自走出了大帳!

  元興元年正月,司馬元顯授意朝廷加封自己為驃騎大將軍、征討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諸軍事,加侍中、黃鉞、班劍二十人,并下詔討伐桓玄,命劉牢之為前鋒都督,率北府軍先行。

  不日,司馬元顯在建康郊外誓師,并在陣前斬殺庾楷祭旗,傀儡皇帝晉安帝親自為其踐行。原本就未曾駕馭過大軍的元顯,此時面對洶洶兵陣,突然感到莫名的驚慌,就在他準備登船沿江逆流而上之時,突然狂風大起,吹斷旗桿,司馬元顯大驚,以為不吉,趕忙下令暫停發(fā)兵,軍心士氣頓時大減,而這一停就停了數(shù)日。

  而此時桓玄卻上表朝廷,發(fā)布檄文,列舉司馬元顯種種罪狀,并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率師沿江東下主動出擊。檄文傳到京都,司馬元顯嚇得不敢應戰(zhàn)。桓玄原本興師,自覺以下犯上,惟恐將士不為所用,常懷返旆之計。及至兵過尋陽,不見朝廷大軍蹤影,不禁大喜過望,將士們也個個精神振奮,沿路如入無人之境。荊州水兵抵姑孰才遇抵抗,桓玄大將馮該擊敗宗室司馬尚之,并將其擒獲,襄城太守司馬休之棄城而逃,桓玄兵鋒直指建康。

  司馬元顯趕緊讓宗室司馬德召手持騶虞幡前往安撫,意圖令其退軍,卻被桓玄拒絕。騶虞幡是晉室帝王用以傳令解兵的旗幟,但此時這種形式上的皇命在桓玄心中已經一文不值!

  此時司馬元顯不得不親率大軍前往建康城南的新亭與桓玄決戰(zhàn),荊州大軍雖然威武,但遠道而來,而朝廷大軍是在家門口作戰(zhàn),兩軍竟戰(zhàn)成膠著之勢,數(shù)日間各有勝負。

  一日清晨,荊州軍正新亭城下叫戰(zhàn),司馬元顯登樓觀望,突然看見北邊煙塵大起,隱隱望去大軍中軍大纛之上寫著“劉”字,司馬元顯知道是劉牢之親率北府大軍趕來了,大喜道:“劉牢之終不負我!”,他心里甚至想著,等平定了桓玄定要好好賞賜劉牢之。隨即司馬元顯下令全軍出城決戰(zhàn),準備與北府大軍夾擊荊州軍。

  誰知大軍剛一出城,才發(fā)現(xiàn)北府軍竟然是朝自己殺來的,建康全軍士氣立刻瓦解、一觸即潰。司馬元顯帶領少數(shù)騎兵狼狽逃回建康,回到府上后與其父司馬道子相擁痛哭,捶胸頓足悔不當初!

  不日荊州大軍兵臨建康城下,晉安帝親自下令開城投降,桓玄率荊州大軍進入久違的建康,而失勢的司馬道子、司馬元顯兩父子則在府宅內被搜捕,元顯被斬首,其六位年紀尚幼的兒子皆不能幸免!司馬道子被發(fā)配安城郡,數(shù)月后亦被桓玄賜毒酒鴆殺。兩父子的親信張法順、司馬尚之等人皆被斬首!

  桓玄因此被朝廷授予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加假黃鉞、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開始總覽朝政。自此桓玄正式入主京師!

  -----------------------------------------------------------------------------------------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五胡乘機而起,朝廷無法抵擋。而一直效忠晉室的鮮卑索頭部首領拓跋猗盧,被晉愍帝司馬鄴冊封為代王,為朝廷在北方牽制諸胡。拓跋猗盧屢立戰(zhàn)功,占據漠北大片領土。后來晉室南遷,交通斷絕,面對后趙的壓力,拓跋猗盧不得已向后趙稱臣。猗盧死后,在后趙都城襄國作為質子的拓跋什翼犍逃回云中,繼位代王。

  拓跋什翼犍在中原受漢文化影響頗深,回到云中后,設置百官,制定律法,新建樂盛城,代國正式建國。后來前秦崛起,苻堅討伐代國,什翼犍兵敗被殺,代國滅亡。

  前秦淝水大敗,一直寄人籬下的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逃回故地,并在族眾舊屬的擁護下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同年四月,改稱魏王。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北魏建立之初四周強敵環(huán)伺。北有賀蘭部、南有獨孤部、東有庫莫奚部、西邊在河套一帶有匈奴鐵弗部、陰山以北為柔然和高車部、太行山以東為慕容垂建立的后燕、以西為慕容永統(tǒng)治的西燕。而內部政權也不穩(wěn)定,叔父拓跋應窟咄為了爭奪王位,與匈奴劉顯勾結,意圖攻擊拓跋珪。

  拓跋珪先是集中力量,平定了叛亂,其叔父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殺。然后平定庫莫奚部、高車部,接著親自率軍奔襲數(shù)千里擊敗柔然,暫時解除了后顧之憂,而剩下來的就是恢復代國原先的地盤。

  苻堅滅亡代國以后,把代國一分為二,分別由匈奴劉庫仁、匈奴鐵弗部劉衛(wèi)辰統(tǒng)領。

  劉庫仁本臣屬于拓跋什翼犍,后來代國滅國后,只得歸順前秦,但他一直不改初衷,對前來投奔的拓跋珪等什翼犍諸子仍然侍奉如故。但劉庫仁死后,兒子劉顯繼位,他一直視拓跋珪為患,意圖暗殺,拓跋珪逃回樂盛復國后,劉顯與其叔父拓跋應窟咄勾結,妄圖消滅拓跋珪,拓跋應窟咄兵敗被殺,劉顯仍然時刻威脅著北魏。

  鐵弗部劉衛(wèi)辰當年曾勾結苻堅,偷襲拓跋什翼犍,導致其兵敗身死,乃是拓跋珪的世仇!

  奈何北魏建國之初實力弱小,無法單獨對抗劉顯部以及劉衛(wèi)辰部,甚至時刻受到二部的威脅。于是拓跋珪果斷的向當時北方最強大的后燕稱臣,得到了后燕皇帝慕容垂的庇護。

  當時的劉顯與劉衛(wèi)辰分別臣服于西燕和后燕。北魏立國第二年,劉顯偷襲了劉衛(wèi)辰部送給后燕戰(zhàn)馬的部隊,盡奪其三千匹戰(zhàn)馬。

  慕容垂得知后大怒,命其子慕容麟、侄子慕容楷率軍攻打劉顯。拓跋珪得知此事后大喜,對著群臣道:“消滅劉顯,收回故地的機會終于來了!”。

  于是拓跋珪主動上表慕容垂,請纓為先鋒,為后燕大軍開道。果然,劉顯在燕魏聯(lián)軍的攻擊下大敗,只身逃往西燕,拓跋珪盡并其眾。由于劉顯的地盤與后燕相距千里,不便治理,如其所料,劉顯原有土地部族,慕容垂盡賜予拓跋珪,魏國因此實力大增。

  兩年后,后燕終于開始對西燕用兵,拓跋珪乘機率大軍征討劉衛(wèi)臣,劉衛(wèi)辰連戰(zhàn)連敗,急忙派人向后燕求救。后燕此時正在與西燕交戰(zhàn),無法他顧,慕容垂只能派人送信給拓跋珪,令其撤軍。但是拓跋珪以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為由,拒絕了慕容垂的命令,不久攻克其都代來城,俘獲劉衛(wèi)辰及其諸子,拓跋珪盡誅劉衛(wèi)辰宗族共五千多人,將尸體丟在黃河中。此戰(zhàn)之后陰山以南諸部都向北魏投降。北魏至此已擊敗大部份強鄰,國力大增,成為當時中國北方實力最強大的政權之一,為之后不久其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

  而劉衛(wèi)辰部滅亡的時候,他的幼子劉勃勃卻乘亂率領殘部逃往后秦投靠了姚興,后來在中原興風作浪,又改名赫連勃勃,稱帝于統(tǒng)萬城,此是后話,暫且不提。

  后燕消滅西燕成為當時北方最強大的勢力,北魏此時也是盡得曾經代國故地,實力強大。面對北魏的崛起,后燕朝廷開始惶惶不安起來,而拓跋珪也開始萌生了消滅后燕,入主中原的念頭,兩國之間的關系變得異常的微妙,二者之間的滅國戰(zhàn)爭似乎不可避免。

南朝著作郎

桓玄入主建康,離篡位稱帝越來越近!拓跋珪重建先輩基業(yè),北魏建立,他與后燕之間的戰(zhàn)爭將不可避免,北方亂世將更加精彩!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