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華夏真相集

第四十八集 諸王反武

華夏真相集 背砍刀詩人 8131 2025-02-15 08:22:49

  垂拱二年夏四月,太后命鑄大儀,置于北闕,以岑長倩為內(nèi)史。

  六月辛未,以蘇良嗣為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韋待價為右相,韋思謙為納言。

  蘇良嗣遇薛懷義于朝堂之上,薛懷義偃蹇不為禮。蘇良嗣大怒道:自高祖創(chuàng)建大唐,焉有朝臣遇見宰相,而佯佯不為禮者乎!

  便命左右捽曳下殿,猛批其面頰數(shù)十。薛懷義滿嘴流血,哭訴于太后。

  武則天雖然心疼,亦只得呵哄道:阿師今后上朝,當(dāng)于北門出入可也。南牙乃宰相往來通道,汝勿犯之。

  復(fù)又托言薛懷義深具巧思,故使其入于禁宮,參與監(jiān)督營造之役。

  補(bǔ)闕王求禮上表奏道:太宗之時,有胡人羅黑黑善彈琵琶,太宗閹之以為給使,使教宮人。陛下若以薛懷義有巧性,欲備宮中驅(qū)使,臣請閹之,庶免不致淫亂宮闈。

  表上之后,武則天不答。

  秋九月丁未,以西突闕阿史那步真之子斛瑟羅為右玉鈐衛(wèi)將軍,襲繼往絕可汗名號,使管理五弩失畢部落。

  己巳日,雍州刺史上奏進(jìn)言,說新豐縣東南忽有山峰踴出。

  武則天聞奏大喜,以為天降祥瑞,命改新豐為慶山縣,四方皆都上表奉賀。

  唯有江陵人俞文俊上書言道:臣聞天氣不和而寒暑并,人氣不和而疣贅生,地氣不和而塠阜出。今陛下以女主身處陽位,反易剛?cè)?,故地氣塞隔,而有山變?yōu)闉?zāi)。陛下謂之慶山,臣以為非慶也。臣愚以為,陛下宜側(cè)身修德,以答天譴;若是不然,則殃禍立至矣!

  太后覽奏大怒,命將俞文俊流放于嶺南,后暗派六道使誅殺于流放途中。

  其時東突厥勢盛,一面侵吞西突厥之地,一面屢次入寇安西。武則天復(fù)遣左鷹揚(yáng)衛(wèi)大將軍黑齒常之為帥,引安西府兵拒之。

  黑齒常之奉旨西出,前至兩井,遇突厥三千余人。突厥兵因見唐兵突至,遂皆下馬擐甲以待。黑齒常之立率二百余騎沖擊,突厥不敵,皆都棄甲逃走。

  常之并不窮追,下令就地扎營,嚴(yán)整壁壘以待;又分兵一萬給予副將,命其開至東南山上扎營,吩咐待見大營起火,便舉火相應(yīng),兼且擂鼓吹角吶喊,以為疑兵。

  安排已畢,將至日暮時分,只見西面征塵大起,原來是日間逃走突厥兵引領(lǐng)同伙大至。黑齒常之嚴(yán)令不許迎敵,只命在營中燃火,東南又有火起,鼓角大震。

  突厥疑有埋伏,于是夜遁。

  西突厥既平,武則天聞報大喜,乃封黑齒常之為燕國公,食邑三千戶;改授右武威衛(wèi)大將軍、神武道經(jīng)略大使,其余職爵如故。

  復(fù)遷狄仁杰為寧州刺史,前往甘隴道上鎮(zhèn)撫。

  狄仁杰在任內(nèi)妥善處理民族關(guān)系,深受當(dāng)?shù)貪h民及突厥諸部愛戴。寧州百姓并為其立碑勒石,以頌揚(yáng)其德政。

  當(dāng)時右臺監(jiān)察御史郭翰巡察隴右,所至之處彈劾大批州縣官吏;但當(dāng)行至寧州境內(nèi),卻不斷聽到當(dāng)?shù)匕傩辗Q頌刺史。因而便向朝廷推薦狄仁杰治政之能。

  狄仁杰被征還京,拜為冬官侍郎,便為朝廷重臣。

  其后不久,因西突厥屢次侵犯,武則天令廢于闐、安西、疏勒、碎葉安西四鎮(zhèn)。

  垂拱三年春,閏正月丁卯。

  武則天詔封皇子李成美為恒王,李隆基為楚王,李隆范為衛(wèi)王,李隆業(yè)為趙王。

  二月丙辰,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篤祿入寇昌平。武則天復(fù)命左鷹揚(yáng)大將軍黑齒常之為帥,征發(fā)諸路軍馬抵御。

  秋七月,阿史那骨篤祿聯(lián)合阿史德元珍侵?jǐn)_朔州,朝廷任命黑齒常之為燕然道大總管,右鷹揚(yáng)大將軍李多祚、王九言為副總管,率軍反擊突厥。

  黑齒常之至黃花堆,大敗敵軍,追蹤四十余里。突厥人四散而逃,敗往大漠以北。左監(jiān)門衛(wèi)中郎將爨寶璧表請窮追突厥殘余,武則天從之,令與黑齒常之會和,遙相聲援。

  爨寶璧貪功,只率本部出擊,以致全軍覆沒。

  武則天命殺爨寶璧,黑齒常之只得返師。

  其時納言韋思謙以太中大夫致仕,詔命蘇良嗣留守西京,裴居道為納言,夏官侍郎張光輔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

  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劉祎之欲復(fù)李唐之政,遂竊謂鳳閣舍人賈大隱:太后既廢昏立明,安用臨朝稱制!不如勸其返政,以安天下之心。

  賈大隱不答,卻轉(zhuǎn)身便將此事密奏太后。

  武則天不悅,謂左右內(nèi)侍道:劉祎之被我所引薦提拔,今竟乃復(fù)叛我!

  內(nèi)侍意會,便唆使武氏一黨,誣告劉祎之收受歸誠州都督孫萬榮重金賄賂,又與許敬宗小妾有私。太后覽奏大喜,遂命肅州刺史王本立推審此案。

  王本立命將劉祎之逮捕,當(dāng)面宣敕示之。

  劉祎之不服道:不經(jīng)鳳閣鸞臺,何名為敕!

  太后聞而大怒,以拒捍制使為名,賜死劉祎之于家中。

  劉祎之臨死之前香湯沐浴,自草謝表,立成數(shù)紙。其表既上,麟臺郎郭翰、太子文學(xué)周思均稱嘆其文。

  太后聞之,左遷郭翰為巫州司法,周思鈞為播州司倉。詔拜魏玄同為檢校納言,以代劉仁軌之任,并命留守西京。

  九月己卯,虢州人楊初成詐稱郎將,矯稱太后制命,于都市之中招募壯勇,欲迎廬陵王李顯于房州,奉其為主;未久事覺,楊初成伏誅。

  李顯驚懼不已,主動上表請罪,天后罷議。

  武承嗣見太后不治李顯之罪,心猶不甘,又使人誣告宗室嗣臣李孝逸。說其曾向軍中部將自云:我名中有兔,而玉兔乃為月中神物,當(dāng)有天子之分也。

  太后雖欲借此除之,但亦知此罪過于勉強(qiáng),遂以李孝逸有功于國,恩詔減死除名,流放儋州,直至病卒。

  轉(zhuǎn)過年來,詔改永昌元年。此時突厥之亂未息,吐蕃之師又日漸侵逼。

  太后欲遣韋待價為將,使其領(lǐng)兵北擊吐蕃。

  鳳閣侍郎韋方質(zhì)奏請依照舊制,并遣御史為其監(jiān)軍。

  太后反駁道:古者名君遣將,閫外之事悉以委之。比聞御史監(jiān)軍,則軍中事無大小,皆須承稟,將軍不得其便。以下制上,非令典也;且何以責(zé)其有功!

  鏡頭閃回,敘述韋待價由來。

  字幕:韋待價,雍州萬年人,象州刺史韋挺之子。

  韋待價早年以門蔭入仕,授為左千牛備身。

  永徽四年,為盧龍折沖府果毅都尉,戍守遼東。在此期間,將軍辛文陵率軍招撫高句麗,在吐護(hù)真水遇襲,因無防備失利。

  當(dāng)時韋待價正與中郎將薛仁貴經(jīng)略東蕃,便率部前去救援,與辛文陵并肩苦戰(zhàn),終于擊退敵軍。韋待價在激戰(zhàn)中被流矢射中左足,但卻隱而不言。

  薛仁貴見此,便以探病為由,至榻前對韋待價說道:未知將軍尚肯救唐室否?

  韋待價知其乃為鬼谷門現(xiàn)任掌門,此說必然大有深意,于是欣然答道:將軍乃大唐戰(zhàn)神,國之棟梁,若有所命,無有不從。

  薛仁貴:今天子蒙塵,皇后用事,雖國之棟梁,亦無所施其用。我有預(yù)感,不久當(dāng)解軍職,且有流放南海之厄。但身擔(dān)鬼谷掌門,不能掃除內(nèi)患,光復(fù)唐室社稷,實(shí)在有愧列位鬼谷先師,死不瞑目。因見公懷忠貞之心,不忘李唐,又恰逢傷足,宜休養(yǎng)三年之久,方得痊愈。故敢求將定唐令牌及鬼谷秘籍托付,并委以復(fù)唐重任,未知可否?

  韋待價聞言,于榻上起身,再拜言道:只恐力不能及,安敢有負(fù)將軍之重托?

  于是又拜四拜,就此拜薛仁貴為師。

  薛仁貴遂將定唐令及鬼谷門秘籍付之,然后囑道:此中有我門中歷代掌門譜系,未至關(guān)鍵時刻,不可展示,以免泄漏天機(jī)。你只可研習(xí)秘籍中道術(shù)及兵法戰(zhàn)略,屆時若宗室中才俊出世,你便奉其為第四十四代掌門,并領(lǐng)我門下弟子傳人,佐其恢復(fù)李唐天下。至囑至囑,不可違拗我意。

  韋待價當(dāng)即立誓應(yīng)諾,謹(jǐn)慎收藏,并以患足疾為由,請歸鄉(xiāng)里。

  此后不久,薛仁貴果因新羅之?dāng)”涣鞣畔笾荩土粼谀虾A?,方得于晚年再被啟用,免胄退敵,繼而薨逝。

  韋待價則在家中精研鬼谷秘籍三年,將安邦治國之策及用兵之道爛熟于胸。與當(dāng)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咸亨三年,吐蕃侵?jǐn)_邊境,唐高宗授雍王李賢為涼州大都督。韋待價再被起用,出任涼州司馬,后又改任蕭州刺史。

  因仗鬼谷門用兵奇術(shù),屢屢防御吐蕃有功。儀鳳三年,吐蕃再次入侵,韋待價被命為檢校涼州都督,兼知鎮(zhèn)守兵馬事,率軍抵御吐蕃,以少勝眾,御敵于國門之外。

  不久便被征回朝中,進(jìn)封扶陽縣侯。弘道元年,唐高宗病逝,武則天臨朝聽制。韋待價升任吏部尚書,代理司空,并兼山陵使之職,奉旨營建乾陵,規(guī)模浩大。耗時僅有年余,至文明元年,乾陵便即修建完畢,不動國本,吏民無怨。

  畫外音:乾陵乃是關(guān)中唐朝十八陵之一,位于咸陽乾縣北十二里梁山之上,是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之墓。陵園規(guī)模宏大,采用“因山為陵”建造方式,規(guī)劃巧妙,皆依陰陽五行之理,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者,也是唐陵中后世唯一未被盜掘者。

  關(guān)于乾陵選址,更有神奇?zhèn)髡f,以至天下皆聞,并且大有擁躉。

  唐高宗病逝后,武則天決定在關(guān)中渭北高原選擇吉地,以建造帝陵。于是遴選兩位名揚(yáng)天下方士,一位是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太史令李淳風(fēng),命其二人分別卜地?fù)裰贰?p>  袁天罡接旨后遍尋黃河兩岸,都沒找到中意之處。后至關(guān)中,半夜子時仰觀天象,見一處山巒紫氣沖天,恰與北斗相交。袁天罡于是急忙奔上山巒,找準(zhǔn)方位,就懷中摸出一枚銅錢為記,再蓋上浮土,便即下山回朝復(fù)命。

  李淳風(fēng)接旨后,亦沿渭水東行,尋找寶地。一日正午艷陽高照,向北遙望,忽見秦川大地突出一座石山,便似一位少婦裸睡,五官齊全,雙乳堅(jiān)挺對稱,連肚臍都也都具備。更為神奇者,是其股間并有一淙清泉,終日流淌不息。

  李淳風(fēng)大為吃驚,于是趕緊上山,影取子午,以石擺卦,拔出發(fā)簪,在二魚相交處扎入,亦回朝復(fù)命。

  武則天聞其二人所奏,說選中同一方位,便派人再去復(fù)查。使者來到梁山,見李淳風(fēng)所插發(fā)簪,卻恰好扎在袁天罡所埋銅錢方孔之中。

  使者還報,武則天大為驚嘆,遂令韋待價為督造總監(jiān),率人立即開工,很快就將乾陵修好,安葬唐高宗,其后自己也隨夫葬于乾陵。

  歷史真相:其實(shí)在韋待價督造乾陵之時,李淳風(fēng)已死十七年之久,袁天罡雖無明確記載,亦諒必早已不在人世。故而此說顯為托名偽作,純屬杜撰之辭。

  韋待價因督造乾陵大功,遂于垂拱元年入朝拜相,加授同鳳閣鸞臺三品。由是便于此間結(jié)識皇子李隆基,漸漸過從甚密。

  韋待價因見楚王胸懷大志,異于宗室親王諸人;又自覺去日無多,遂展開鬼谷門掌門譜系視之,方知李隆基正在譜中,便是第四十四代掌門。

  于是大喜,便暗將定唐令及鬼谷秘籍授之,并委以恢復(fù)李唐社稷重任。

  同年十月,武則天任命韋待價為燕然道行軍大總管,再次率軍抵御突厥。大將軍威勢赫赫,大軍到處自是戰(zhàn)無不勝。

  垂拱二年,韋待價凱旋回朝,升任文昌右相、同鳳閣鸞臺三品。

  永昌元年,韋待價再次上疏朝廷,自謂不愿在京師尸位素餐,請求率軍出征異域。武則天大為褒獎,遂任命韋待價為安息道行軍大總管,統(tǒng)領(lǐng)三十六路總管征討吐蕃。

  閃回結(jié)束,書歸正文。

  是年七月,金風(fēng)送爽,韋待價在寅識迦河(今新疆伊寧西南)與吐蕃交戰(zhàn)。

  當(dāng)時副將閻溫古逗留不進(jìn),又逢入冬后遭遇大雪,糧草供給不足,唐軍死傷慘重,結(jié)果先勝后敗。韋待價無奈,只得率軍退回,屯于高昌。

  武則天聞報大怒,下令處斬閻溫古,將韋待價除名為民,流放繡州(今廣西桂平南)。其后不久,韋待價便在繡州去世。

  便在韋待價西征吐蕃之間,垂拱四年,春正月甲子。

  武則天命于神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四時享祀,如西廟之儀。又立崇先廟,以享武氏祖考,命有司議崇先廟室數(shù)。

  司禮博士周悰請為七室,減李唐太廟為五室。

  春官侍郎賈大隱奏道:若依周禮,天子七廟,諸侯五廟,百王不易之義也。今周悰別引浮議,廣異述文,直崇臨朝權(quán)儀,不依國家常度?;侍笥H承顧托,光顯大猷,其崇先廟室應(yīng)如諸侯之?dāng)?shù),國家宗廟不應(yīng)輒有變移。

  太后聞此乃止,復(fù)興建立明堂之議。自太宗、高宗之世,屢欲建立明堂,因諸儒議其制度不決而止。及太后稱制,獨(dú)與北門學(xué)士議其制,不問諸儒。

  諸儒以為明堂當(dāng)在國陽丙己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內(nèi)。太后以為距皇宮太遠(yuǎn),最終命毀乾元殿,在其原址以作明堂。

  于是便以薛懷義為之監(jiān)造明堂大使,征役數(shù)萬人眾。十二月二十七日,明堂建成。高二百九十尺,四周各寬三百尺,共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以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上有丈高鐵鳳,飾以黃金。亭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下有鐵渠,以為辟雍之象,號為萬象神宮。

  明堂之北又修天堂,以貯大佛雕像;天堂高五級,至三級便可俯視明堂。明堂及天堂建成之后,又改河南縣為合宮縣。有侍御史奏議明堂裝飾太過,太后不聽。

  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賢,乃故宰相郝處俊之孫。因參與議論明堂之事,武則天聞而大怒,便唆使武氏家奴誣告郝象賢謀反,復(fù)命酷吏周興推鞫,定以族誅之罪。

  監(jiān)察御史任玄殖表奏,郝象賢實(shí)無反狀。太后愈怒,命將任玄殖免官。

  郝象賢臨刑之際,當(dāng)眾大罵武則天,揭露宮中隱惡;并奪市人木柴,毆擊行刑者。太后下令支解其尸,毀其父祖棺墳。自此終則天之世,法司施刑,必先以木丸塞罪人之口。

  武承嗣深知姑母急欲稱帝,乃使人尋到一塊白色玉石,復(fù)請巧匠,鑿八字篆文于其上曰: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五月三日,令雍州人唐同泰奉表獻(xiàn)入皇宮,聲稱獲此石于洛水之上,由夜叉神捧之以出。

  武則天大喜,命名其石為“寶圖”,即賜唐同泰為游擊將軍。又親拜洛水,行受圖典禮。改寶圖名為“天授圣圖”,封洛水為永昌洛水;洛水神為顯圣侯,加特進(jìn),禁漁釣,為之立廟,祭祀之儀同祭四瀆。并于水側(cè)置永昌縣。

  五月十八日,武承嗣率群臣為武則天上尊號為圣母神皇,并作神皇三璽。

  無獨(dú)有偶,至六月一日,有人于汜水之上復(fù)得瑞石,呈獻(xiàn)圣母神皇。

  武則天更喜,命改汜水縣為廣武縣。又改嵩山為神岳,封其神為中天王、太師、使持節(jié),神岳大都督,禁止百姓往山中芻牧樵采。

  朝野吏民聞?wù)f圣母神皇喜歡祥瑞,于是獻(xiàn)瑞之風(fēng)大起,甚于告密。其后有人獻(xiàn)白石赤文,聲言其石赤心,是對圣母忠誠無貳。

  鳳閣侍郎李昭德斥道:當(dāng)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豈有此理!汝道此石赤心,則天下白心及黑心山石巨萬,盡懷謀反邪?

  有人又以丹朱漆于龜腹,上書“天子萬萬年”以獻(xiàn),李昭德當(dāng)即便以佩刀刮盡朱漆,劾奏其奸,請付予法司究治。

  武則天竟以此人心無惡念,即命釋之。乃駕御明堂設(shè)朝,聚會群臣,并召宗親。

  當(dāng)時冬官侍郎狄仁杰升任河南道巡撫大使,上奏吳、楚之地多建鬼神淫祠,奏請毀之,武則天準(zhǔn)奏。于是焚毀淫祠一千七百余所,獨(dú)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

  太后潛謀稱帝,谫除宗室,故命諸王朝于明堂。

  于是列出名單:絳州刺史韓王李元嘉、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軌、刑州刺史魯王李靈夔、豫州刺史越王李貞;李元嘉子通州刺史黃公李撰、李元軌子金州刺史江都王李緒、虢王李鳳子申州刺史東莞公李融、李靈夔子范陽王李藹、李貞子博州刺史瑯邪王李沖。

  諸王因在李唐宗室中皆以才行著稱,大有美名,故尤被武則天所忌。于是詔命常聚明堂,以便武氏宗族及手下酷吏陸續(xù)羅織其罪,各個擊破。

  韓王李元嘉早有察覺,內(nèi)不自安,被逼無奈,遂密有匡復(fù)之志。便命兒子李撰,趁便遞紙條與越王李貞道:內(nèi)人病浸重,當(dāng)速療之;若至今冬,恐成痼疾。

  李貞一看便即明白,“內(nèi)人”是指武氏,“病浸重”是將發(fā)作;至冬恐成痼疾,是言秋季應(yīng)當(dāng)起事自衛(wèi)也。

  于是比及太后再召宗室諸王朝于明堂,李貞便在殿外與諸王遞相驚怪道:我聞神皇圣母已羅織我等罪名,欲于大饗之際使人告密,盡收宗室,誅之無遺類矣。

  因瑯琊王李沖時在山東聊城守國,未至京師朝見,李元嘉又命李撰矯作睿宗李旦親筆璽書,寄與瑯琊王道:朕遭圣母神皇幽縶,諸王宜各發(fā)兵,前往京師救我。

  李沖得書,詐為皇帝璽書,布于山東各州縣道:神皇圣母欲移李氏社稷,以授武氏。

  李唐宗室與勛舊功臣聞之,皆都大驚。

  八月壬寅,李沖召長史蕭德琮等心腹諸將,令其以天子矯詔募兵,分告韓、霍、魯、越諸王,及貝州刺史紀(jì)王李慎,各令起兵共趨神都。

  太后聞之,暗道:正無理由殺盡李氏,此是你等自己尋死,須怪不得我!

  便以左金吾將軍丘神勣為清平道行軍大總管,率領(lǐng)宮中禁衛(wèi)飛騎,復(fù)集會京畿各營軍馬,分兵以討李氏諸王。

  李沖在聊城募兵,得五千余人,欲渡黃河?xùn)|取濟(jì)州,先擊武水(今聊城陽谷)。武水令郭務(wù)悌大慌,西赴魏州求救。

  莘縣令馬玄素率兵一千七百,欲于中道邀擊李沖,但恐力有不敵,遂入武水拒守。

  李沖率軍至于城外,命推草車塞其南門,因風(fēng)縱火焚之,欲乘火突入城中。未料忽然其風(fēng)轉(zhuǎn)向,煙火倒返,李沖軍不得前進(jìn),由是氣沮。

  軍中有堂邑人董玄寂,便趁此機(jī)對眾軍說道:瑯邪王與國家交戰(zhàn),此乃是造反,誅滅九族之罪也。故此蒼天不佑,風(fēng)吹火返。

  李沖聞而大怒,立斬董玄寂以徇。眾軍大懼,因而散入草澤,不可禁止,最后惟余家僮及左右數(shù)十人在。

  李沖只得北走博州,申時將至城門,為守門者所殺;凡起兵只有七日,便告失敗。

  丘神勣引軍到至博州,城中官吏素服出迎,皆被丘神勣揮刃殺之;更趁勢大殺城中吏民富戶,掠其家財以為己有,破博州千余家,狠毒甚于盜賊。

  又說越王李貞,聞報李沖在聊城起事,亦舉兵起事于豫州,分兵攻陷上蔡。

  九月丙辰,武則天命左豹韜大將軍麹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后軍大總管,率兵十萬往討越王李貞,又命張光輔為諸軍節(jié)度。

  更命削李貞、李沖皇室屬籍,更其姓為虺氏。

  李貞聞?wù)f李沖敗亡,驚懼不知所為。卻逢新蔡令傅延慶募得勇士二千余人來投,膽氣復(fù)壯,乃宣言于眾軍:瑯邪王今已破魏、相數(shù)州,有大兵二十萬,朝夕至矣。

  諸將聞此,軍威大振。

  李貞更征發(fā)屬縣之兵,共得五千人眾,當(dāng)下分為五營,使汝陽縣丞裴守德等人為將,署任九品以上將官五百余人。

  然而所署諸官皆受迫脅而為,毫無斗志,惟有裴守德同謀協(xié)力,真心效命。

  李貞便以己女嫁以為妻,署任裴守德為大將軍,委以腹心之任。又使道士及僧侶誦經(jīng),以求事成,命左右隨從及戰(zhàn)士皆身帶辟兵符,謂曰刀槍不入。

  便在此時,探馬來報:中軍大總管麹崇裕率軍行至豫州城東,距此僅有四十里。

  李貞聞報,遂遣少子李規(guī)為將,裴守德副之,引全部人馬出城拒戰(zhàn)。則午時出城迎敵,未至酉時便即潰敗而歸。

  李貞大懼,欲圖閉閣自守,則夕陽西下之時,征塵起處,麹崇裕已軍至城下。

  左右近侍對李貞說道:大王乃皇室貴胄,豈可坐待受戮于下臣哉。

  李貞聞言有理,乃與李規(guī)、裴守德及其妻皆都自殺。

  麹崇裕平定豫州之叛,便即班師洛陽,來向朝廷報捷。于是諸王之亂被平,李貞、李沖、李規(guī)等人首級懸于東都闕下。

  武則天欲悉誅韓、魯諸王,命監(jiān)察御史蘇珦按其密狀。蘇珦訊問,皆無明驗(yàn)。有人密告蘇珦與韓、魯二王通謀,太后召其詰之,蘇珦抗論不屈。

  太后顧忌蘇珦在朝名望,遂道:卿乃大雅之士,朕當(dāng)別有任使,此獄不必卿也。

  乃更使周興等人按察韓王之案。于是鞠審之下,便收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公李撰,并常樂公主,皆命自殺,更其姓曰“虺”。

  諸王謀反案具結(jié),越王李貞父子兵敗被殺,武則天便以文昌左丞狄仁杰為豫州刺史,處置李貞留在豫州黨羽。經(jīng)過訊問,查出州內(nèi)與李貞有牽連者六七百家,五千余人。

  狄仁杰以彼等皆是被迫脅從事,密奏太后,請加仁恤寬恕。武則天從之,皆命赦免死罪,流放西北豐州。

  被流放者路過寧州,寧州父老迎接慰勞,問道:是我狄使君復(fù)活汝等豫州人邪?

  豫州流犯聞此,相攜哭于德政碑下,設(shè)齋三日而后行。

  張光輔伐逆軍時在豫州,部下將士恃功劫掠,又對州中多有求索,狄仁杰皆不答應(yīng)。

  張光輔怒道:公為區(qū)區(qū)州將,敢輕視三軍元帥邪?

  狄仁杰答道:亂河南者,只一越王李貞耳。未料今見一李貞死,千萬李貞復(fù)生!

  張光輔問道:此言何意?

  狄仁杰怒道:明公總兵三十萬,所誅者止于越王李貞。城中萬民聞?wù)f官軍到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以迎將軍。明公不愛百姓,卻縱任將士暴掠,殺已降以為功,流血丹野,非千萬李貞復(fù)生而何!某身為豫州父母,恨不得尚方劍加于明公之頸,雖死如歸耳!

  張光輔惱羞成怒,歸告狄仁杰出言不遜,武則天遂左遷狄仁杰為復(fù)州刺史。

  鏡頭轉(zhuǎn)換,李貞、李沖兵敗被殺,復(fù)說其余宗室子弟。

  字幕:東莞公李融,虢王李鳳之子。

  李融曾為和州刺史,與本地歷陽名士高子貢結(jié)為密友;并從其受業(yè),情義殊深。

  當(dāng)聞太后詔命宗室諸王朝會于明堂之時,李融見為申州刺史,便密遣使至京求問高子貢,此去吉兇如何。

  高子貢前因據(jù)城抵御徐敬業(yè)叛軍有功,拜為成均助教、朝散大夫,正在東都。見李融遣使來問,不好詳釋,便只說三字道:“來必死?!?p>  李融聞此,乃稱疾不赴神都。其后越王李貞起兵,遣使約會李融同反,李融倉猝間不能響應(yīng),又為官屬所逼,遂執(zhí)越王使者以聞朝廷,被武則天擢為右贊善大夫。

  李融由此躲過一劫,及還申州之后,自忖不能久安幸免,由是陰懷異志,便寄書黃公李撰,命其在朝中結(jié)交高子貢,推為謀主。

  其后高子貢與李元嘉及李撰父子潛謀密議,書信往復(fù),諸王內(nèi)外相應(yīng),皆出自其策。其后諸王敗亡,便即事發(fā),高子貢被誅。

  未幾李融亦為支黨所引,冬十月己亥被戮于市,籍沒其家。

  字幕:濟(jì)州刺史薛顗,河?xùn)|汾陰人,駙馬都尉薛瓘之子,母為唐太宗與長孫皇后之女城陽公主,故為唐太宗李世民外孫。

  薛顗有兩位兄弟,分別名為薛緒、薛紹。因封河?xùn)|縣侯、濟(jì)州刺史,又為皇親貴戚,故與博州刺史瑯琊王李沖交誼深厚。

  諸王反武之時,李沖便寄書薛顗,望其參加同謀。薛顗積極招兵買馬,響應(yīng)李沖起兵。事敗之后,武則天下令將薛氏三兄弟擒執(zhí),即命將薛顗及薛緒處死。

  薛紹以為太平公主夫君之故,又太平公主正懷孕第四子,便未立即誅殺,命杖一百,最終餓死于獄中。兩年之后,武則天詔命太平公主改嫁從侄武攸暨。(本集完)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