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燭之下,楚驍一目十行,貪婪地翻閱著竹簡。
之前腦海里的很多疑惑迎刃而解。
原來,楚墨脫胎于墨家。
墨家,誕生于春秋末年,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團體,其首領稱“鉅子”。墨徒們對鉅子的命令必須言聽計從、奮不顧身,所謂“赴火蹈刃、死不還踵”。秦國在統(tǒng)一六國的過程中,墨者帶著守城器械為其他國家打防守戰(zhàn)。在一場場對抗秦國入侵和兼并的過程中,墨家耗竭了元氣,人員死傷大半,幾乎銷聲匿跡。
秦朝之時,墨家鉅子為黃靖庭,學有所成的弟子約三百多人,稱為“靈子”,都以“房”字為號,比較知名的有張良(子房)、徐福(君房)等。
與黃靖庭同一時期,有一墨者,名熊修,號楚房,為楚國皇族。他不僅是墨家翹楚,還對儒、道、法、陰陽、縱橫等諸子百家也頗有研究。有感于秦軍壓境,八百年楚國危如累卵,他心系祖國,回到楚國參戰(zhàn)。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兵臨楚國,展開了秦滅六國的最后一戰(zhàn)。熊修在楚國都城壽春,積極組織守城。經(jīng)過一年多的拉鋸,秦軍破城,楚王負芻被俘,楚國滅亡。
熊修在混亂中逃出壽春,聯(lián)系楚國昭、屈、景、項等大家子弟,建立了新的墨家組織,自稱“楚墨”——楚人中的墨者,墨者中的楚人。楚墨要求成員都改為“楚”姓,內部法令森嚴程度,比墨家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后,楚墨以“弘墨興楚”為主旨,喊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積極開展反秦活動。
功夫不負有心人。公元前209年,楚人陳勝在大澤鄉(xiāng)起義,發(fā)出“大楚興”的洪音。公元前208年,楚人項梁、項羽立戰(zhàn)國時楚懷王熊槐之孫熊心為楚懷王,舉起反秦大旗。公元前207年,楚人劉邦攻克咸陽,秦滅亡。
就在興楚大業(yè)漸入佳境之際,項羽殺懷王,分封諸侯,安排其妻袁氏次子項迪為主將,將掠奪的秦宮寶藏運回彭城。
楚漢爭雄,項羽在垓下被圍,十面埋伏。項迪散財籌糧籌軍,但已于事無補。項羽突圍之前,找人帶話,讓兒子各自謀后路,勿被斬草除根。
見其兄已南下,項迪飛鴿傳書楚墨。原來項迪亦是楚墨一員。楚墨全員出動,一面舍命阻擊漢軍,一面化整為零,將剩余的寶物中易于攜帶的金銀玉器等,秘密運送至日月谷。日月谷是熊修云游天下時偶然發(fā)現(xiàn)并命名的。
完成運寶,楚墨又在日月谷外圍建立褚家堡,作為楚墨的大本營。熊修決定利用這批珍寶在荊州招兵買馬,再續(xù)興楚大業(yè)。劉邦初定天下后,天下并不安定,六國地方原王族及貴族復辟勢力、異姓王都蠢蠢欲動。熊修敏銳地看到這一點,把楚墨成員安插在各路諸侯身邊,多方聯(lián)絡,穿針引線,要把這潭水攪渾,渾水摸魚。
漢朝建立之后,雖相繼發(fā)生了臨江王叛亂、燕王叛亂、臧荼叛亂、韓王信叛亂、趙國相貫高謀反、趙國相陳烯叛亂、九江王英布叛亂等,但都被劉邦一一化解。
熊修感到,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天命歸漢,不可逆轉。他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于公元前194年壽終正寢。
熊修死后,項迪成為繼任鉅子。他發(fā)誓為父報仇,推翻漢朝,于是喊出“反漢興楚”的口號,將楚墨推向歷史的逆流。在他的策動下,公元前154年西漢發(fā)生“七國之亂”。吳王劉濞聯(lián)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fā)動叛亂。但叛亂僅僅堅持三個月就無果而終。
“七國之亂”之后,楚墨暗中發(fā)展勢力,伺機而動。西漢末年,王莽篡奪政權,建立新朝,不得人心,民怨沸騰。荊州一帶發(fā)生饑荒,楚墨出人出錢,支持荊州人王匡、王鳳兩兄弟在江夏郡云杜縣起義。因其駐扎在綠林山,稱“綠林軍”。綠林軍攻入長安滅亡新朝后,受赤眉軍和劉秀大軍的兩路夾擊,最終覆滅。這次貿(mào)然出手,不僅讓楚墨暴露,也無端折掉不少骨干。綠林山的瘟疫、征伐的戰(zhàn)斗,都奪去了無數(shù)墨者的生命。
東漢初年,劉秀命人赴荊州蕩平楚墨,摧毀褚家堡。楚墨被迫秘密轉移到楚國最后的國都壽春(后來東晉因避晉簡文帝生母鄭阿春的名諱改名壽陽)。雖然褚家堡已毀,但仍有寶藏存于山中。楚墨留墨者護衛(wèi)寶藏、刺探情報。
東漢末年,楚墨再次出手,資助巨鹿人張角起義。黃巾軍不到一年就被鎮(zhèn)壓,但對搖搖欲墜的東漢政權產(chǎn)生了不小沖擊。一番折騰下來,由劉氏開啟、四百多年的兩漢政權,已經(jīng)名存實亡。“反漢”名義上獲得成功,算是為項羽復仇。但之后,天下分崩離析,楚墨已經(jīng)無力復楚。楚墨珍寶散盡,元氣大傷,開始慘淡經(jīng)營。待到三國亂世,再也沒能掀起大的風浪。
三國時,在目睹橫尸遍野、餓殍滿地后,楚墨開始了長時間的反思。時任鉅子楚長風修正了之前的路線,開始追根溯源、正本清源,重提“兼愛非攻”。待到晉朝建立,楚墨已有中興的氣象。在原來褚家堡的附近,新建一座小而堅固的塢堡,取“墨”的諧音,取名“莫家莊”。留不足百人在此經(jīng)營,作為楚墨的后備基地。
永嘉之亂后,戰(zhàn)亂紛雜,生靈涂炭,人間成為煉獄。此時,墨楚堅持“兼愛非攻”,有了更多心系蒼生、抑強扶弱、行俠仗義之士。他們以壽春為大本營,開展兩大任務:守城、護行。
守城。所謂“墨守”,守城是墨家的看家本領。此時守的不是城,而是塢堡。軍閥混戰(zhàn),倘若順利,還做做樣子,與民無犯。戰(zhàn)事不利或潰敗之際,常拿塢堡開刀,燒殺搶掠。楚墨派人四處守城,戰(zhàn)績頗好。
護行。天下大亂后,流民隨著中原的士家大族四處逃亡。逃亡的四個主要方向是南方、河西、東北、川蜀,其中最多的還是向南逃亡。流民一路上遇到官兵悍匪就被隨意掠奪殺戮,有的甚至成為軍糧被吃掉。楚墨常派人護衛(wèi)流民、救人性命。公元312年,奴隸出身的羯族大將石勒,帶兵從葛陂出發(fā),攻壽春失利。南下無望后,聽從謀士張賓的建議北撤。撤退途中,所經(jīng)過的各地都堅壁清野,劫掠無所得。軍中缺糧,士兵相互殺戮流民而食。楚墨出手救人,與石勒大戰(zhàn)一場。在這次爭斗中,楚墨損失主力幾千人,元氣大傷,不得不再次蟄伏下來,直至今日。
……
楚驍看得聚精會神,不覺已經(jīng)天亮。他感覺心靈受到觸動、精神受到洗禮。一夜之間,像是變了一個人。
雖然一夜未睡,楚驍依然精神抖擻。飯后,在向楚平告別的時候,和他談了自己的感受和心得。楚平十分欣慰,時不時點頭。
辭別楚平,楚驍召集眾人,準備向荊州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