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墨傾風
【本書須知】
本并不想以過于專業(yè)的角度來教如何寫詩詞,所以請各位不要過于在意,如有什么地方說錯了,還請指點斧正。
另外,在文中,有部分資料整理于網(wǎng)絡(luò),同樣,我也會盡量用到足夠簡單直白的手法,為眾多愛好詩詞的小伙伴提供學習資料及寫作手法,讓大家如何以最快的速度,便捷的了解詩詞,甚至學會寫詩詞。
好了,閑話我就不多說了,我們繼續(xù)往下看。
【什么是詩詞】
既然大家選擇點進來了,想必都是對詩詞有一定愛好的,那么從小到大一直讀詩、寫詩、愛詩的你是否想過。
到底什么是詩呢?
讓我們暫時忘記那些專業(yè)的用詞與角度,先來想一下接下來的下來的問題。
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詩詞?
從小到大,我們無論是因為主觀還是客觀的問題,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不少古詩詞。
從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到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好像讀著讀著,背著背著,就不知不覺長大了。
可我們接觸過的那些詩詞,卻像是看不懂的畫面,存在心里。
也許只待某一天,遇到了某個風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詩,那句詞,那幅畫。
那種感覺,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當,以至于無法用其他的詞語形容。
比如,看到了盛開的桃花,突然就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p> 看見了某個漂亮的小姐姐,突然就想起了“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p> 或者正處于熱戀時,突然就明白了什么叫“曉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p> 而不是:
“啊,我看見了桃花,桃花好好看啊”
“哇,這位小姐姐好漂亮啊,我好喜歡,好想上去要個微信啊?!?p> “啊,我今天好想你啊,真的超級超級想,就像你媽生你不告訴你那么想…”
好了,廢話不多說,我們接著往下看。
詩,它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們的存在是古人存在過的證明,是生命燃燒后的痕跡。
也許現(xiàn)在還是有人不太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我相信,總有一天,總有一處風景,總有一種心情會讓你覺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詩才能形容。
我們終有一天,會知道什么叫“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钡南嗨汲杉?。
我們終將明白什么是“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的思鄉(xiāng)之情。
我們必定會懂得什么又是“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钡目酀瓱o奈。
到了那一天,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之前不懂得那些詩,是因為沒有過詩人那樣的經(jīng)歷和感受。
而且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對同一首詩詞的感悟也各不相同。
比如少年時,我們可能僅僅只是喜歡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美感。
那時候的我們,還不曾經(jīng)歷愛情,還不曾許過廝守終生的諾言,所以更多的,是對愛情的一種追求以及向往,并無過多的感嘆。
而當我們真正經(jīng)歷過愛情以后,大多卻早已陷入沉郁和傷感之中無法自拔,那時候的我們,或許才懂得了情究竟為何物了。
只是還不夠清醒和徹底。
年少時,喜歡它,可能僅僅只是因為夠簡單通俗以及文字夠美,可是成年以后的復雜,卻無論如何也無法替代當年的純粹與情深。
從前感悟不同,那是因為經(jīng)歷不同,時間不對,人未至,雨未落,花未開。
我們沒能發(fā)現(xiàn)。
而多年后的某個時刻,某個場景,紛紛揚揚間,一句早就爛熟于心的詩句忽然直擊心靈。
仿佛收到一個傳遞了太久的禮物,當你拆開它時,自己已是截然不同的大人,可那詩句帶來的感悟,也再不相同了。
不過,從古至今,雖然生活節(jié)奏變得越來越快,但是我們對理想的追求,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對美好的期盼卻始終如一,我們和古人的精神鏈接并沒有斷裂。
靈魂相通的時刻,詩詞就是情感的載體,它讓我們跨越時空的長河與古人對飲,與歷史同行。
我想看完這些,你已經(jīng)對什么是詩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了,那讓我們繼續(xù)接著往下看。
不過,如果不感興趣的話,建議轉(zhuǎn)跳到其他章節(jié)中,觀看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因為本章對于如何寫詩,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幫助。
好了,回到原題。
詩,它到底是什么?
其實這個問題,從古到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對詩歌下一個準確的概念,因為詩的生命力就在于沖破概念。
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曾說:“一部詩歌的歷史,就是詩人中的強者為了廓清自己的想象空間而相互‘誤讀’對方的詩的歷史,是一部重新‘繪制地圖’的歷史?!?p> 布魯姆認為拙劣的作家只會將前人奉為經(jīng)典,優(yōu)秀作家則與前人搏斗,只有像俄狄浦斯那樣殺死“父親”,他才能成功。這也就是布魯姆“原創(chuàng)論”中最重要的一個觀點。
如果你問一位詩學家“什么是詩”,就像你問一位美學家“什么是美”一樣,其實是很難得到滿意的回答的。
詩之所以難于定義,大概因為它是太屬于精神世界,太縹緲了,而且詩又有廣義與狹義的分別。
當詩的廣義與狹義攪在一起時,什么是詩就顯得更為紛紜復雜了。
海德格爾就不滿于把詩歸入文學,對“詩必在文學之中謀得其存在形式”不以為然。
這不免是偏頗之論,不過在我看來也正常,畢竟不是中國人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與看法,更何況國與國之間。
不過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很難對古代的詩下一個確切的定義。
其實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對與詩的定義也各不相同,就光以中國詩詞的發(fā)展史就可以看的出來。
從先秦其標志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的出現(xiàn),到今天的近體詩為止。
其中,《詩經(jīng)》和楚辭,是后世詩歌發(fā)展的兩大源頭,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共同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詩歌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并駕齊驅(qū)、融匯發(fā)展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并垂范于后世。
在他們那個朝代,桃之夭夭即為詩,風蕭蕭兮易水寒也為詩。
詩成熟于魏晉南北朝時代,不過留下的作品依舊不多,且以古體詩為主,僅有嵇康等人的作品。
東晉詩漸多,南朝文風絢爛,詩歌靡麗,大量用典,北朝詩歌樸素、有風骨,在這段時期產(chǎn)生了大量的詩評論,對詩的內(nèi)容、思想、鑒賞產(chǎn)生了巨大作用。
南朝文人后來又提出了四聲說、八病說,對后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鑒賞產(chǎn)生巨大影響。
不過詩詞的正式興盛于唐朝,在古體詩的基礎(chǔ)之上,既傳承了古代樂符的風格,又在基礎(chǔ)之上得到創(chuàng)新,融入了詩韻,平仄等,使得詩詞正式定型。
而后到了宋朝,更是將詞文化達到了頂峰,所以今天才一直有唐詩宋詞的美譽。
看完這些,讓我們再次回到剛剛的那個問題
詩,它到底是什么?
簡單來說,詩,是中國文學體裁的一種,按照一定的音節(jié)、聲調(diào)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真實的情感以及豐富的事物來表現(xiàn)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一種文學產(chǎn)物。
我們作為初學者,大概了解一下這些就可以了。
在我看來,詩詞,它是作者為一草一木動了情,為清淡的文字染上了色彩,詩詞,就是情感的延伸,文字的升華。
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說道,“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我想,這或許就是對什么是詩最好得簡述了。
一切景語皆情語。
詩詞,它就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句子,凝練、精致,優(yōu)美,高雅。
最重要的是,可以跨越時間與距離,及時的了解到對方的喜怒哀樂。
而讀詩懂詩的人,自有一份看破歲月的寵辱不驚與氣定神閑。
讀詩詞,其實就是在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