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不冤,有情皆孽?!?p> 這句1966年陳世驤先生致金庸書信中對《天龍八部》的評價,已經(jīng)被當作知識題用在了《一站到底》的擂臺上。
初讀時,被它恢宏的結構和接連出場的精彩人物迷得目不暇接,只覺得熱鬧。再讀時,段譽、喬峰、虛竹三個主人公依次出場,段譽的部分還比較歡脫,進入喬峰的世界漸漸凝重。直到臨近喬峰掌斃阿朱的時候,不忍心再讀了,合上書出去散步,心中也是悶悶,埋怨作者為什么偏要把大悲劇設計給大英雄。
然而繼續(xù)讀下去,發(fā)現(xiàn)這不只是喬峰的命運,《天龍八部》中的每個人,都面臨著一樣的宿命困境——求不得。
喬峰起初想做個堂堂正正的漢人英雄,而不得;一連串的暴擊之下,只想跟阿朱塞外牧羊,也是“空許約”。
段譽是王子、有大理國、稀里糊涂得了一身功夫,但這些他都不想要,只著迷王語嫣,始終不得(關于她的得和不得,兩個版本處理不同,是另一個可以展開大篇幅討論的有趣問題);
慕容復偏跟段譽相反,王語嫣唾手可得而不稀罕,段譽的身份、地位卻是他心心念念追求的,直到”不得“之苦把他逼瘋。
虛竹的故事乍看上去是歡喜的,一個丑和尚,突然有了絕世武功、公主傾心、武林大派的掌門人、又當了西夏駙馬。然而這些都不是他所求的,他想做的始終只是少林寺一個小和尚,同樣不得。旁觀者的艷羨,不盡然是當事者的幸福。
阿紫想得到喬峰對姐姐那樣的愛,決絕到跳崖時才感到滿足;游坦之想得到阿紫的歡心,甚至把自己的眼睛給她,臨死時她也只是因為姐夫不喜歡,又挖了出來扔在泥土里。
康敏可以魅惑所有男人,卻因為喬峰沒看她一眼痛苦不已。
段正淳和五六個女人之間,更是如此,誰也沒有得到,他也沒有完全得到誰,包括自己的妻子。
天山童姥兩師姐妹,為爭師兄相互傷害一世,臨死才知道他愛的并不在她們二人之中,而他的所愛也是遠不可得,只能塑尊玉像癡迷。
甚至連頗具喜感的岳老三也始終執(zhí)著于收段譽為徒而不能
……
每個人所求不同,極端點說就像游坦之的眼睛,別人棄如泥土的卻是自己的至寶。唯一的共性是求不到。
《天龍八部》相較金庸早期的作品多了苦味,但那種苦更像是佛心。佛曰七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這部書堪得上“悲天憫人”四個字。
高曉松說:“如果沒有金庸,我們的少年時代該會是多么倉皇!”的確,金庸先生是我們幾代人的共同回憶,即使沒有看過他的小說,但也應該看過由他的小說所改編的電影、電視劇。金庸先生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縝密的邏輯思維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俠肝義膽、恩怨交錯的江湖。他既忠實于史實,又能通過恰如其分藝術的.加工,使得虛構的人物和真實的歷史人物自然無間、完美地相處在一起。金庸的小說提高了整個武俠小說的品格,被嚴家炎譽之為“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
作為金庸晚期代表作之一的《天龍八部》,被許多人譽為金庸小說的絕頂?!短忑埌瞬俊芬仓谐霈F(xiàn)了許多典型人物,如癡情而善良的大理王子段譽,質樸簡單的和尚虛竹,風流王爺段正淳,復雜陰險的慕容復,蘭心惠質的王語嫣,溫婉柔情的阿朱,口蜜心狠的馬夫人,各具特色的“四大惡人”…其中,最著名最討讀者喜歡的就是這部書的主角一一俠肝義膽、頂天立地的喬峰,而喬峰也是金庸作品中的第一英雄,也是我最喜歡最服的一個人物。
說他是金庸筆下第一大俠絕非夸大。他與郭靖同為“為國為民,俠之大者”,但比之少了幾分笨拙與木訥,多了幾分機智與靈變;他與楊過同為性情中人,但比之少了幾分跳脫“濫情”,多了幾分沉穩(wěn)凝重;他與張無忌同為武林絕頂高手,但比之少了幾分“剪不斷,理還亂亂”的優(yōu)柔寡斷,多了幾分“拿得起,放得下”的干練氣概;他與陳家洛同為群雄之首,但少了幾分“三心二意”與胡亂猜疑,多了幾分感情專一與自信可為。
喬峰一出場就是面對一場丐幫叛亂大禍,他本在中原武林中擁有“北喬峰”的美譽,身居天下第一大幫幫主的武林重位,可謂譽滿天下。結果一夜之間都變了;在杏子林中他被告之是契丹人的身份。而喬峰的蓋世武功、威信、智慧也在應付叛亂之中表現(xiàn)無遺。
喬峰是一個豪邁灑脫而又命運多舛的英雄,從小在少林寺學藝,以致后來成了丐幫幫主,可謂眾望所歸,為中國傳統(tǒng)的俠之大者;中期則遭人陷害,與中原群雄反目為仇,加上阿朱之死,心灰意冷,遠走塞外;到了后期,真相大白,喬峰為了兩國和平犧牲,成了為國為民的民族英雄。他無愧于一位俠肝義膽、頂天立地的真男兒、大英雄。
大多數(shù)《天龍八部》的讀者都有同樣的感受:喬峰一出場便威風壓倒群雄,而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亦如此,他的作品一登場同樣具有氣壓群雄的氣概。而如今先生仙逝,雖然他留下的江湖還在,但是沒有金庸的江湖,還算江湖嗎?
愿先生一路走好,希望先生能在另一個世界,任能用筆,再為那個世界的人描繪一個俠肝義膽、恩怨交錯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