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人要順從自然法則
人要順從自然法則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界上萬事萬物,包括人都要順從自然法則。
有生物學家認為,人的成長和動物植物一樣,都是學會在新事物中踐行從舊事物中獲得經(jīng)驗的過程。季羨林也說,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內;第三、個人思想與感情的矛盾與平衡關系。這三個關系,處理的和諧,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有一個故事:某山有一群猴子,它們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個個活潑又健康。后來,有人把其中一只猴子單獨養(yǎng)在了自己的別墅里,每日喂以最鮮美的水果和各種維他命。但這只猴子卻像患了相思病的人一樣,終日悶悶不樂,“茶飯不思”,沒多久就死掉了。在這一點上,人類與猴子一樣,都離不開他人和社會,否則,人就會像那只離群索居的猴子,把孤獨深化成一場災難。
人要順從自然,就要掌握自然的本質、真理、規(guī)律、法則。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把它放到大海里。人們要善于在知識的海洋里不斷汲取養(yǎng)料。
宗教、哲學、人性倫理、夢的解析等科學,對人生的思考都是在于尋求真正的人生智慧,尋求正確的生活道路,尋找人生的解脫和真諦??档绿岢鲆宰栽诘淖晕襾沓剑诟駹柼岢鲆岳硇缘闹饔^自我來調節(jié),斯賓諾莎提出憑理性的力量來統(tǒng)攝,狄德曼提出以約束自我來內省,費爾巴哈認為用愛和節(jié)制來平衡,儒家思想“存天理,滅人欲”,王陽明提出“明心見性”,基督教認為人有原罪必須懺悔,釋迦牟尼佛認為人生本苦,四大皆空,出離才是解脫。
老子作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哲學思想、以及流經(jīng)幾千年形成的道家學說,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永不泯滅。探求宇宙生成的本原及其運行規(guī)律。并且把生成論宇宙觀擴展到政治觀和人生觀,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學人文思想體系。是他第一個把“求真”與“向善”,“致知”與“崇德”統(tǒng)一了起來,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前瞻性。老子哲學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它科學地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發(fā)展變化的普遍規(guī)律,為后人認識事物,處理與事物的關系,規(guī)范人類自身行為,提供了明智的方法。因此,人與天地萬物皆應循道而為。
老子的治國方略依次是:道、德、仁、義、禮、兵六個手段,并以“道德”為主,其余占據(jù)次要地位。實際上,治理國家民眾,這六種手段是缺一不可的。老子力主無為,歸還大道。其余手段不是不用,乃是不得已而用。鎮(zhèn)壓高壓,這是用刀兵用強力治國,老子體系中位在第六;以禮治國也即后世的依法治國,老子體系中排在第五;以義治國,利人利物,在老子體系中排在第四;以仁治國,愛人愛物,在老子體系中排在第三;以德治國,無為而治,在老子體系中排在第二;與道相合,歸還大道,在老子體系中排在第一。
在《道德經(jīng)》中,道是什么?道是世間萬物的共相,即物質性和共性相統(tǒng)一的東西。
德是萬物順應道而形成的自性。主客兩分是西方文化的特色;主客渾沌或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特色。大道自然,化生萬物:在天,則成日月星漢等之象;在地,則成山川草木等之形;在人,則成身體發(fā)膚等之質。故謂之常有,則欲要使人以觀其境也。唯人也,中天地而立,為三才之一;認識是人智慧的產(chǎn)物,而人又是客觀世界的產(chǎn)物,老子觀察了天地和人類自身以及鳥獸等客觀事物,綜合其變化規(guī)律,對混沌現(xiàn)象通過理性思維來進行抽象化(秩序化),對普遍現(xiàn)象進行概括,從而透過現(xiàn)象認識到了事物的本質,使經(jīng)驗知識成為了可能“先驗”的東西。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在事物自身當中存在著它物,任何事物都是正與反、肯定與否定的對立統(tǒng)一。如:有與無、生與死、長與短、高與下、多與少、大與小、前與后、遠與近、輕與重、靜與躁、難與易、黑與白、雌與雄、正與反、同與異、真與偽、美與丑、善與惡、強與弱、福與禍、榮與辱、智與愚、吉與兇、是與非、貴與賤、治與亂、剛與柔、勝與敗、清與濁等。這些矛盾可以說是彼此對立,又相互依賴,是相生相成相形相親相和相隨的。同時,這些事物又不可能達到某種完美的境界,因為“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四十一章);“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四十五章)。這就意味著,在明當中包含著暗,在進當中隱藏著退,在平坦的道路上意味著險阻,崇高的德就好像是低下的山谷,廣大的德好像是不足的樣子,最潔白的好像是烏黑,最方正的好像反而沒有棱角,最大的樂音聽起來反而沒有聲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形,道是隱微而沒有名稱的。職是之故,在老子辯證法思想當中,禍與福相伴,敗與勝相連,剛與柔互補,那種絕對的勝敗、剛柔、損益是沒有的,不含對立面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因為,“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矛盾是在所有事物中普遍存在的。明乎此,就可以使人不被表面的現(xiàn)象和片面的感覺所誤導,對事物的轉化保持清醒的認識?,F(xiàn)代科學家也說:植物動物每一個細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間,即和自己同一,又和自己相異,這是由于分子無休止變化的緣故。萬物存在,同時又不存在,這是因為萬物在流動和不斷變化,是在產(chǎn)生和消滅。這種“有”和“無”同集一身的現(xiàn)象,正是萬物發(fā)展變化的“眾妙之門?!叭椆惨惠?,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敝灰蛭葑永锩媸强盏?,所以能住人,能得到屋子的效用。比方人先須把自己胸中的主觀思想除去,虛心考察天地間自然的真理,順著真理做去,才能適合環(huán)境而生存。人心無私欲私見才能明白天道。有,好似人的身體,無,好似人的精神。人的身體雖是實質雖是有;但只有靠這虛無不可捉摸的精神,才能表現(xiàn)出他的作用來,所以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崩献诱f:“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薄胺凑叩乐畡印?,“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俺侄蝗缙湟?;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的論斷深刻地揭示了辯證法的實質:對辯證法來說,沒有什么一成不變的、絕對的、神圣的東西,除永恒變化著、永恒運動著的物質及其運動和變化所依據(jù)的規(guī)律外,其他理論都只是暫時的、相對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們對于各個發(fā)展階段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近似的真理性。老子認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則也應是人的行為規(guī)范,應把對自然法則的認識上升到人類行為價值的高度,并提升人的精神“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說的魄,是說人屬于精神的生活;說的魂,是說人屬于肉體的生活。肉體生活,是今日的科學生活,再進一步說:精神生活,是哲學的生活,文學的生活,東方人頗富于這一種生活;肉體生活是機械生活,西方人頗富于這一種生活。載,是說人身上藏著,好似車子上裝載著貨物一般;載營魄抱一,是說人身上有精神的肉體的兩種感覺,須把他調和起來,走在天道的一個方向上。太富于精神感覺的人,他的生活,不免流于浪漫,不適合生存于物競的世界上;太富于肉體感覺的人,他的生活,不免失于枯燥,不能夠得到精神上的一種安慰。所以,現(xiàn)代人常常呼號說:要得到西方文明的享用,東方文明的安慰。便是老子“營魄抱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