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篡政者王莽

第十四章 王莽改制,文化變革

篡政者王莽 淡霧沉錦 3277 2022-09-29 21:24:02

  (一)改度量衡,天下同準

  在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度量衡。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中國以后,秦始皇便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度量衡不僅對鞏固封建主義中央集權(quán)制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對加強全國各地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促進文化和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漢承秦制,并無多大變化。

  漢武帝時代,外事四夷,拓疆擴土,周邊增加了許多郡,都是秦統(tǒng)一領土之外的地方。這些地方也都有自己的度量衡,又與周邊地區(qū)相互影響,使全國范圍內(nèi)的度量衡出現(xiàn)了混亂,出現(xiàn)不統(tǒng)一,無法像秦朝一樣。而漢朝也沒有做過統(tǒng)一度量衡工作。所以,一直到了王莽,才把統(tǒng)一度量衡工作為一切事情之重,優(yōu)先統(tǒng)一度量衡。

  漢平帝時期,劉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駿,后改名劉秀。西漢宗室、大臣、經(jīng)學家,楚元王劉交五世孫,經(jīng)學家劉向的兒子。漢成帝時,劉歆以通《詩》《書》,能屬文而被召為黃門郎。河平元年(前28),奉命與父劉向領校秘書,講六藝傳記,舉凡諸子、詩賦、數(shù)術(shù)、方技無所不究。后為中壘校尉。漢哀帝初,大司馬王莽薦為侍中太中大夫,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又領?!段褰?jīng)》,完成父親未競事業(yè),總?cè)簳悇e為《七略》。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建議立《周禮》《左傳》《毛詩》《古文尚書》等古文經(jīng)于學官。遭今文學博士反對,因移書太常博士責之,語甚激切。由此觸犯執(zhí)政大臣,出為河內(nèi)太守。后歷任五原、涿郡太守、安定屬國都尉。漢平帝時,王莽執(zhí)政,征入為右曹太中大夫,遷中壘校尉、羲和、京兆尹,封紅休侯。使治明堂、辟雍,典儒林史卜之官,考定律歷。又與甄豐、王舜等稱頌王莽功德,議立安漢、宰衡之號。王莽代漢,拜劉歆為國師,封嘉新公。后謀誅王莽,事泄自殺。其著有《三統(tǒng)歷譜》,計算出圓周率為3.1547,世稱“劉歆率”。原有著作已佚。明張溥輯有《劉子駿集》收入《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就負責統(tǒng)度量衡的工作。王莽時代,劉歆因多次幫助王莽而被封為國師,所以王莽認為他有經(jīng)驗,便讓他統(tǒng)一的度量衡。劉歆也不負重望。后來載入班固寫的《漢書?律歷志》,而這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度量衡史籍。

  據(jù)王國維說,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曾將一種量器頒行天下,共一百余件。以此器為標準,天下度量衡再一次得到相對意義上統(tǒng)一。這一百余件量器,后來在朝代變遷中逐漸消失于歷史之中,雖然歷史上又多次發(fā)現(xiàn)這種量器。但如今故宮博物院坤寧宮也僅有一件完好的量器,王國維稱其為“新莽嘉量”。王莽時代的度量衡標準器,只有新莽嘉量是完整的原器,度與衡的標準均已破損殘缺。不過,今人可以根據(jù)現(xiàn)存實物和史書記載研究可以還原王莽時代的度量衡全部定制與標準。

  “新莽嘉量”中央是一個大圓柱體,近下端處有底,底上為斛量,底下為斗量。兩邊還有兩個小圓柱體:一個小圓柱體,底在下端,為升量;另一個小圓柱體,壁甚厚,底在中間,底上為合量,底下為龠量。這個量器,向上是斛、升、合,向下是斗、龠,共五個量。這五個量內(nèi)均為圓形,但徑長多少卻沒有記截。

  同時在斛上銘文中記載,斛深一尺,斛內(nèi)圓容一邊為一尺的正方形,正方形四角與斛內(nèi)壁不直接,略有空隙。這樣,尺的標準就可以推算出來了。十尺為丈,十丈為引;尺的十分之一為寸,百分之一為分。尺的標準確定以后,分、寸、尺、丈、引五度也就可以隨之確定了?!稘h書.律歷志》說嘉量“其圓象規(guī),其重二鈞”,新莽嘉量重量的一半就是一鈞,鈞的標準確定以后,根據(jù)“二十四銖為量,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銖、兩、斤、鈞、石五權(quán)的標準量也就明確了。

  因此,發(fā)現(xiàn)新莽嘉量原器,在中國度量衡史上意義重大,同時整個中國度量衡實制,幾乎都可以由此器證實,對后世乃至如今都有影響。

  據(jù)劉復推算的結(jié)果,新莽的一尺為23.08864公分;新莽的一升為200.63492公撮;新莽的一斤為226.6666公分(克)。按古代貨幣來校驗重量也是一種可供參考的方法。用新莽時代的貨幣平均重量,計算得出一斤為218.794公分(克),比嘉量所推算出的值要小一些。可能由于貨幣在商品交換中不斷流通、磨損,而嘉量則不磨損的緣故。

  新莽所流傳下來的度量衡標準器并不多,而它的影響卻十分保遠。度量衡于始建國元年頒給各郡國,起了統(tǒng)一度量衡的作用,后來,雖然標準量器(原器)丟失不在,但當時統(tǒng)一下來的定制卻一直在民間運用。而東漢建立仍是采用王莽時的定下的定制。

  王莽度量衡改革影響很大,基本上奠定了中國以后兩千多年的度量衡制度的格局。這也是王莽改制中對中國歷史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也有被后世稱贊的一次改革,受后世肯定。

  (二)行周之禮樂,倡禮樂之風

  新朝建立以后,王莽是言必稱三代,事必據(jù)周禮,將所有的政令、制度、設施、改革方案,從王田奴隸政策、五均六管之法,到爵位、官制、禮樂,總而言之,一切言談舉止,都在模仿西周禮樂制度。為啥?是為了博一個周公再世,英明圣賢的君主名聲。

  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二月,王莽親至明堂,與百官、儒士進行了一場授茅土活動,現(xiàn)在看起來十分搞笑,但也使他的目的成功了。他以《尚書》《周官》《詩》等儒家經(jīng)典為依據(jù),制定出一個地分九州,爵有五等,裂地分封,授爵授茅土的辦法。王莽的這個活動,是想用被他理想化后的分封制來欺騙官吏與豪族,讓他們在對未來的領及財富的向往不已,使其支持政權(quán),不心懷反意。

  王莽登基為皇之后,便十分熱忠于制禮作樂之中。因為在他認為中,禮與樂更多在外,最易使人愉悅。王莽登基時,就對新朝的正朔、服色做了有區(qū)別于漢朝的規(guī)定。不過因為禮樂制度涉及的范圍太多,他一時也來不及對漢朝的禮樂制度實行全面的改定,只能急用先改,對某些急用禮樂做了修改如朝禮做了部分變革。天鳳元年(公元14年),王莽打算行巡狩之禮,雖然沒有實施,但也制定了一套巡狩之禮,這個也算是白費了。始建國次年(公元10年),王莽接受表弟王舜的建議,集天下賢能之士皆來長安,開始編匯《漢語典》《醫(yī)典》《婚喪典》《文學典》等重要典籍。天鳳元年春三月乃成。第二年,他又集合一群公卿大夫、文人學士“制禮作樂,講合《六經(jīng)》之說”,然后進行全面、大規(guī)模地制禮作樂的活動,頗有當年周公制禮樂之風,但終究不如周公,必竟模仿再像也只是模仿。

  據(jù)《漢書王莽傳》記載,天鳳六年(公元19年),“初獻《新樂》于明堂、太廟”。地皇三年(公元22年)正月,九廟建成,王莽舉行謁廟大典,這表明已有了祭祀祖廟的禮樂。[(九廟”除王莽自定的九座外,還包括了三個遠祖——帝嚳、田和、田建,由于廟數(shù)應指常數(shù),故以“九廟”稱之。也有人認為,多出的三個是新廟,即王莽自留廟及其子孫有功德而為祖、宗者。而王莽之所以稱“起九廟”而建十二座,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西漢王朝生前立廟但不稱“廟”的傳統(tǒng),因此王莽在世之時不能宣稱為自己立廟。這種生前立廟但不能稱“廟”的現(xiàn)象,有漢以來就存在,是漢王朝的固有觀念。九廟建成不久,即毀于王莽末年起義軍兵臨城下的點燃的那一場大火,火力之猛竟然將土夯臺燒得像紅磚般堅硬,但是遺址中仍發(fā)掘出大量精美的瓦當。瓦當,是指古代中國建筑中覆蓋建筑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其中中心建筑內(nèi)出土的月牙形瓦當成三星拱月,院內(nèi)鎮(zhèn)守四方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當至今仍栩栩如生)]。其他禮樂情況,已不清楚,無歷史記錄。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