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南海王爺

二十六節(jié) 崩盤

南海王爺 郁西 2742 2011-04-12 07:16:10

    處理完揚州的事情,趙泗便離開了,四十多萬兩白銀裝載在船上,船吃水很深,幸好這是廣州最好的船啊,盡管如此大家還是很小心,一路半帆行駛。在揚州給主要參與了這次大投機的人都發(fā)了賞錢,這些船上的船員趙泗也沒有忘記,每人給了十兩銀子。到他們臉上單純的笑容趙泗心里也高興起來,是那種十分輕松的高興,這種高興的感覺他覺得很陌生,好像自己從來沒有過似的,不由得深思起來,人到底應該追求什么。

  趙泗是個奇怪的人,常常想些奇怪的東西,鄧西就單純多了,他只要有酒有肉,就不會管其他,當然也還沒心沒肺到對祖上傳下來的產業(yè)也無動于衷的地步,相反他很在意,只不過他總是能遇到人幫,比如原來的趙泗現(xiàn)在的王佐。

  蘇揚等地的絲價還是那么個樣子,就在趙泗離開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降低一點的樣子。大明朝最大的絲織品和生絲的產地都是這個樣子,更不用說其他地方了,廣州維持在年前的五六倍水平,葡萄牙人的澳門還要高點,但是也沒太離譜。

  絲價的高漲不下,讓很多人心熱,起了跟趙泗當初一樣囤積居奇心思的人不少,其中就包括前幾日那幾個想加入的鹽商。于是在趙泗鄧西退出后,他們繼續(xù)囤積絲貨,跟趙泗鄧西不一樣的是,他們資金更雄厚,加上其他人的炒作,所以蘇揚等地的絲貨價格才依舊那么變態(tài)。要知道雖然是受了災害,但是蠶這種蟲子他的生命周期本來就短,一個多月就能吐絲結繭。所以絲貨是源源不斷的被生產出來,但是沒有進入市場流通,而是被囤積了起來,這樣造成了實際的消費減少,而價格高居不下,很不符合市場規(guī)律。

  就在鹽商們繼續(xù)囤積絲貨的時候,外界卻發(fā)生了大的變化。且不說蘇杭本地的許多織工場因為缺少原料停產,就連靠著蘇杭等地生絲生產的福建等地的織工場,許多都處于停產狀態(tài)了,因為大量的生絲卻壓在鹽商和蘇杭等地大綢緞商人的倉庫里面。

  在銷量方面,大明國是產絲國,絲綢等物對本國大多數(shù)人來說也是奢侈品,可有可無,太貴了完全可以不買,所以銷量減少是正常的。就是日本這個大明絲綢等紡織物最大的買主,他們也不能接受一下子五六倍的漲價,這樣的價格已經高過了他們本國生產的絲織品了,于是大明絲織品在日本的銷量銳減,這種現(xiàn)象倒是顛覆了大明商人一度認為日本錢多人傻的印象。

  于是除了葡萄牙人所在的澳門外基本所有地方的生絲和絲織品銷量都減少了,之所以葡萄牙人不在乎,大概是因為大明商品到歐洲,運費占了大部分的成本,反而進口的價格可以忽略不計了。至于原因嗎,倒不是歐洲產不出絲綢,只是一來其質量不好,大概是蠶種不同和土壤不同影響桑樹生長從而英雄了產絲率吧,第二他們產的絲綢相對大明太貴了,這個原因也不是因為他們的人工成本和原材料太高,而是因為用白銀來計價的大明商品太便宜,這大概和日本的情況相同,大明缺銀造成了白銀購買力變態(tài)的高。

  可是明代的商人們既沒有系統(tǒng)的金融知識,有沒有完全的信息,他們可察覺不到外界發(fā)生的變化,也意識不到危險。鹽商等投機者們還處在他們美好的幸福當中,仿佛大明的絲織品仍然是黃金一樣,永遠都會那么堅挺下去。他們揮霍著大把金錢,多進少出,根本沒有顧及成本的投入,只看到了每次出貨都是賺錢的,卻全然沒有考慮能不能全都出去。

  這場由趙泗等人起頭的鬧劇,轟轟烈烈的持續(xù)了三個多月,雖然江南的絲價依然堅挺。但是已經有很多人感到不正常了,先是那些浸淫這行多年的大綢緞商人們,他們感覺銀子總是進多出少有些吃不住,終于有些資金短缺的開始降價拋貨了。不過這時候市場已經饑渴了很長時間了,等待生絲開工的絲織工場和等待進貨貿易的商人還很多,他們可以從容的吃下這些零散拋出來的散貨。

  正是如此有不少精明且好運的綢緞商擺脫了一劫,可中國有許多警示性的名言,孤陰不長,孤陽不生,剛則易折,水滿則溢等等等等,說的都是事物不可能總保持一種狀態(tài),否則形成的張力會造成毀滅般的事件。終于這高企的絲價在四個月后崩潰了。

  不管任何時代的中國農民都是聰明的,蠶農也是農民,所以蠶農也聰明。他們看到絲織品的暴利后,想方設法的提高蠶繭的產量,經過各種方法雖然在桑林受災的情況下,還是努力的通過提高出絲率挽回了很多減產。所以二月后,絲織原料的減產并沒有像人們估計的那么嚴重,源源不斷的持續(xù)供應都被囤積者吃進了倉庫。而另一頭銷量,以及絲綢的產量則被狠狠壓制著。

  終于市場上有不同的流言了,快到仲夏有人說減產已經過去了,謠言估計是那些渴望降價的人放出去的??刹还茉趺礃邮谴_實起到了作用的,有幾家大的綢緞商人因為資金告罄,而且這場活動讓自己的生意都幾乎沒有辦法正常經營了,所以鬧到現(xiàn)在看似賬面是賺錢了,可其實都體現(xiàn)在擺在了倉庫中一包包的生絲上了,沒有實際的盈利。終于有人撐不下去了,不知道是經濟上的還是心理上的,反正開始三三兩兩的拋貨了。

  這些大綢緞商開始還小股的拋,可發(fā)現(xiàn)購買者甚少,便加大了降價幅度,果然有效果,早想收獲的他們趕緊加快了拋售力度。于是發(fā)生這么一個現(xiàn)象,減價拋售——價格降低——加大拋售量——價格更低,這個怪圈似乎是印證了那個謠言的真實性。于是他們開始接受價格總有一時會降低的事實,當投機者們意識到了價格降低已經不可避免的時候,便開始瘋狂的拋售。當然也有不愿意看到的,財大氣粗的鹽商們還想操縱市場,仗著手中有錢開始還大肆的收購絲商的拋貨。眼看這時候有人接手,絲商們更是加大了拋售的力度,怕貨爛在自己手上。結果事實告訴他們當市場崩潰的時候,誰也阻止不了的,鹽商們也沒有頂多久,市場上的絲貨好像潮水般一下子涌了出來,鹽商的資金也不是無限的,加上人心不齊他們中的人有的也加入到了拋售中來,足足上演了一場兵敗如山倒的戲劇。最后是除了少數(shù)鹽商成了接最后一棒的傻子損失慘重外,大多數(shù)的投機者都沒有能從容脫身,他們甩貨甩著甩著發(fā)現(xiàn)即使怎么降價都沒有人肯要了。

  降價像退潮般呼啦啦的,僅僅十幾天就降到了年前的水平,可這價格還是控制不住般嘩啦啦往下掉。這也難怪,本來就積攢了三四個月的產量了,一下子迸發(fā)出來,市場根本接受不了。最終價格降到了年前的一半,可盡管如此那些囤積者還是不能完全的拋完,只不過他們不肯在降了而已。眼看著這個樣子,不知道多少人掉淚,甚至流血啊,因為難免有心熱會借高利貸來投機,這種事情在什么時代都有。

  最終江南的綢緞商們不敢說十家有七八家倒閉,但是兩三家還是有的,但是十家肯定有十家日子不好過是真的。而最慘的是那些什么都不懂的鹽商們,他們一時眼熱引火上身,不少更是心灰意冷變賣了家資回老家了,這還算是好的,不好的資不抵債沿街乞討的都是有的。眼見往日榮華富貴一朝破落成乞兒,是人看了都不忍啊。這場悲劇中,唯一群體性獲利的恐怕就要是那些平時被壓榨最狠的蠶農了,本來是他們?yōu)哪?,誰想到絲價會是如此變法,收成好像倒比往年高了兩三倍似的,貧困慣了的他們或者買幾掉肉給家人改善下伙食,或者扯幾匹布作身新衣服,就跟過年似的。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