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隸校尉鐘繇要求京兆尹張時向韓遂施壓,將長陵縣縣長一職讓出來,以換取聯(lián)軍已霸占的潼關定城。
長陵縣縣長一直由聯(lián)軍的偏將軍蔣石兼任。長陵在長安城外渭橋北,地處京兆、左馮翊、左內史郡、右扶風四郡的交匯處,十分重要。
韓遂派成公英與張時談判,最后答應讓出縣長職,但司隸校尉公府和京兆尹府不得派兵進入長陵縣。
司徒公府掾吉黃乃鐘繇推薦給司徒趙溫的人才,但趙溫對吉黃不甚重用,傳到鐘繇耳中,鐘繇覺得趙溫不給面子。
長陵縣有空位,鐘繇通過尚書臺將吉黃調出司徒公府前來出任長陵令。
雖然長陵縣人口達不到大漢舊規(guī)的人口,鐘繇對親手派出的縣官都稱“縣令”。吉黃乃左內史郡池陽縣人。
十二月底的一天,成宜派人送來急報,龐德偷襲,奪走京兆尹鄭縣。
鄭縣望族董衡可能受司隸校尉鐘繇的指使與馬超勾結,趁夜晚從黃河調弘農郡的船到鄭縣渭水北岸。
馬超派龐德上船渡過渭水,到達鄭縣縣城北門,董衡子董超帶家丁襲殺成宜的北門守軍,放龐德進城。
成宜布在城中的五百守軍,除少數被殺外全部投降龐德。守將成凱從南門逃走。
龐德將降卒帶走返回黃白城,交給董衡四百多兵,命其連同董家家丁組成一支五百人的隊伍守鄭縣。
據傳言,馬超通過馬騰任命董衡為別部司馬,董衡在到處招兵。
奪走鄭縣顯然是馬超報復聯(lián)軍攻占栒邑縣,韓遂請軍師成公英分析馬超動向。
成公英判斷,潼關定城落入聯(lián)軍和成宜之手,弘農郡華陰縣被圈在定城以西,鐘繇很難就此二件事向朝廷交差。
鐘繇直接出兵解決顯然不妥,奪取定城難度很大,只有慫恿馬超奪回鄭縣。鄭縣在華陰縣以西,奪回后,可稍稍為鐘繇挽回面子。
聯(lián)軍和成宜向潼關定城運送補給就要通過鄭縣,失去鄭縣后,如果每趟護糧隊少于五百人,董衡可隨時從城中殺出來奪糧。
聯(lián)軍和成宜守潼關的成本必會大增,而且馬超可隨時偷襲定城西門,定城的守軍不能全力防守東面。但定城險要,又可雙城互援,馬超很難破城。
對馬超來說,其父馬騰最有價值的是前將軍印綬,馬騰有開府任命官吏的權力。
不蓋此章,馬超任命的官吏得不到朝廷的認可,其屬下也很難接受。
由此看來,馬超還是要恢復與父親所在的槐里縣的通道,至少可來蓋章。
馬超奪取鄭縣是打通通道的第一步。接下來,馬超最可能偷襲京兆尹杜陵縣,杜陵在京兆尹腹地,守兵是成宜的部軍,一般不多。占據杜陵就可直接通達槐里縣。
吾聯(lián)軍可在杜陵設伏,讓馬超、龐德吃個虧,斷了與槐里縣聯(lián)系的念頭。
韓遂稱贊成公英軍事謀劃越來越厲害,撥給成公英六千騎兵去杜陵設伏。設伏地選在東門外。
另外在霸水碼頭和浐水碼頭各保留二十艘大船,大船白天去正常輸運,晚上必停在碼頭,留給馬超的偷襲軍渡水。
又讓成宜通知杜陵縣縣長成岐、牙門將成吉,協(xié)助破敵。在杜陵縣縣城中有成吉所部一千五百步騎。
杜陵縣縣城在南北流向的浐水的西岸,浐水是霸水的支流,霸水是渭水的支流。
十二月接近年底,聯(lián)軍各郡縣有關官吏匯集到陳倉城征西將軍府做本年底的對賬:
收入:
上年底,聯(lián)軍錢庫和糧庫平賬,錢庫為零,糧庫余糧為十二萬五千三百二十四石。
征調仍按征糧不征錢。每基數五萬石粟米。本年涼州和三輔糧食正常收成。
金城郡十縣剩下的十五家望族,除韓家外,幾乎全部移民去了三輔,各縣剩下少許人口,故,聯(lián)軍對韓家以外的各縣望族全部免除征調。
人口幾乎全是新移民的縣有:韓家、成公家、郭家在京兆尹長安縣;韓家、麴家、閻家在左內史郡高陵縣;田家在京兆尹陽陵縣;陽家在京兆尹長陵縣;蔣家在右扶風郡安陵縣;趙家在右扶風郡茂陵縣;江家在右扶風郡美陽縣;毛家在新平郡漆縣;池家在左馮翊郡粟邑縣;淳于家在京兆尹藍田縣;竇家在京兆尹上雒縣(上洛縣);馬家在京兆尹商縣。金城原十四家的基數改到這些三輔的縣征調,故基數未減少。
盧水胡彭析率部落已離開杜陽縣,杜陽縣僅入住西域四百無家老兵,無收獲。
聯(lián)軍本年新攻占栒邑縣,祖厲縣失而復得,鄭縣得而復失,暫無收獲。
再從當地人口較多的老地盤漢安郡陳倉縣,左馮翊夏陽縣,金城郡允吾縣韓家,金城郡榆中縣韓家,金城郡浩亹縣韓家,金城郡金城縣韓家,金城郡臨羌縣韓家,漢陽郡渭水北部七縣,隴西郡中部五縣,安定郡高平縣、三水縣,武威郡祖厲縣的望族征調。
各縣征調一個基數,允吾縣、高陵縣、狄道縣比其它縣多貢獻一倍。
共計三十七個基數,征調一百八十五萬石粟米。
上邽縣劃給蓋順做永陽郡,獂道縣劃給王列做南安郡,冀縣仍歸梁興,但冀城劃給韋端做涼州牧府治所。
不種粟米的望族需到市場去買粟米繳征調費。
各縣韓家共需支付六十萬石粟米,免征,抵消部分韓家給聯(lián)軍的墊付。分別是臨羌縣韓家代隴西北四縣繳四個基數、浩亹縣韓家繳一個基數、榆中縣韓家繳一個基數、允吾縣韓家繳二個基數、金城縣韓家繳一個基數、祖厲縣繳一個基數、夏陽縣繳半個基數、長安縣繳半個基數、高陵縣繳一個基數。
自從夏陽望族被高燕掠走,夏陽韓家從此代夏陽望族支付聯(lián)軍征調的一半基數,即二萬五千石粟米。已計在總征調內,在韓家?guī)つ靠鄢纯伞?p> 祖厲縣失而復得,仍屬聯(lián)軍,張姜子張家已遷往陳倉,征調仍按以前約定計入韓家。
宋建河首平漢王國擁有四縣和狄道縣北部。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張掖居延屬國、張掖屬國、敦煌郡屬雍州,西域自治,聯(lián)軍不征調。
支出:
一斤金可兌五十石粟米,麥、豆價約為粟米價的四成。
糧食儲運費預留二千四百斤西域金幣。
本年攻祖厲之戰(zhàn),被俘的張猛守軍傷兵五百二十人,降兵四百一十人。聯(lián)軍鐵騎死一百七十人,傷一百三十人;漢兵死八百三十人,傷四百六十二人;羌兵死一千一百零九人,傷六百四十人。
傷兵共有一千七百五十二人,戰(zhàn)后已從西鎮(zhèn)撥一千一百六十八斤西域金幣和三萬一千五百三十六石粟米給療部,本賬目中與其它戰(zhàn)役戰(zhàn)損合并后重新計算。
本年攻鄭縣之戰(zhàn),守軍僅漢役卒一百人投降。聯(lián)軍漢兵死三十人,傷十人;羌兵死五十二人,傷五十五人。
本年攻栒邑之戰(zhàn),馬蘭羌殘留羌民僅六千人投降。聯(lián)軍共計戰(zhàn)死一千七百五十三人,傷八百八十六人。其中漢兵死五百三十人,傷三百二十一人;長離川燒當羌兵死六百一十人,傷四百五十人;發(fā)羌兵死六百一十三人,傷一百一十五人。
以上三個戰(zhàn)役,聯(lián)軍共計死亡三千九百四十四人;包括被俘傷兵,共受傷二千七百零三人。
發(fā)放聯(lián)軍陣亡士兵撫恤錢一萬三千一百四十七斤西域金幣。
共補撥給療部一千八百零二斤西域金幣和四萬八千六百五十四石粟米。
另撥五千四百石粟米和五百斤西域金幣給療部總管樊甘做三百男女醫(yī)護口糧、工錢,及維持療部費。
上年底撥錢定制的軍衣物六萬八千零六套已發(fā)放,不包括自治的聯(lián)軍兵卒。
聯(lián)軍本年新占栒邑縣,共支付直轄三十四縣縣府雜支費共計一萬一千三百三十四斤西域金幣,其余不直屬聯(lián)軍的各縣財政自籌。鄭縣得而復失,不計。祖厲縣屬失而復得,不加不減。
支付金城太守府、漢陽太守府、隴西太守府、漢安太守府和右扶風太守府、征西將軍府和聯(lián)軍探部及監(jiān)部雜支費合計二千八百斤西域金幣。漢安太守府與右扶風太守府官吏少,二府合支一份。軍師府隸屬征西將軍府。征西將軍府和聯(lián)軍探部、聯(lián)軍監(jiān)部合用三份。
撥給西平郡和實際代管人西平郡功曹郭憲五百斤西域金幣。
新平太守府特別,需要抵抗馬超,單撥四百斤西域金幣。
本年定栒邑縣時額外撥給新平太守府二百斤西域金幣僅用于維持本年開支。
支付太守韓棕、李參、尹嘉、武悌、昔坑、胡寶六人年薪共計支付四千八百斤西域金幣。左馮翊太守韓斌經歷特別,年薪從韓家支取。
左內史嚴翰林已叛投馬超,無份額。安東郡的安東太守胡愷及太守府暫由朝廷供給。
安定太守府和安定太守張縱未得到聯(lián)軍各路首領的認可。
所有非首領級的百人長、屯將、軍候、曲長、別部司馬、都尉、校尉、牙門將、中郎將、裨將軍、部落大將級約六百人,共計支出四千斤西域金幣。
對于一百五十四名文才,雖然已分配,但年薪四百一十一斤西域金幣仍單列。
撥給九名偏將軍官署費用四千五百斤西域金幣。
聯(lián)軍不支付雍州四郡二屬國以及西域的錢糧,由韓家支付。
含韓遂,聯(lián)軍共計十七位聯(lián)軍首領,共支出年薪一萬三千六百斤西域金幣。阿陽興國氐、略陽清水氐、略陽氐未完全退出聯(lián)軍,保留呂發(fā)、楊騰、蒲淵的席位和年薪。
盧水胡新首領彭析為聯(lián)軍十七位大首領之一。
劃歸大桑田圈的二千騎兵和圈兵不計入聯(lián)軍。
上年底的兵力為六萬八千零六人,不計俘獲的敵傷兵,計入敵降兵,減去本年聯(lián)軍的死傷,本年底聯(lián)軍共有六萬二千二百八十九人。
益州韓支部已全軍覆沒,韓葉部不算聯(lián)軍的兵力。
支付兵卒養(yǎng)家費四萬一千五百二十六斤西域金幣,和一百一十二萬一千二百零二石粟米。
購下年用的軍衣物六萬二千二百八十九套。共計支付一萬四千五百三十四斤西域金幣,委托枹罕宋家制衣或外購。
除衣物外,所有支出賬目都是年底支付本年的錢,和本年支出的糧食。
最終賬目,錢庫空虧十一萬五千九百五十四斤西域金幣,糧庫余二十萬零六十八石粟米。
仍由韓家補上錢庫,糧庫余糧不收回韓家。
聯(lián)軍錢庫平賬了,錢庫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