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茶的定義與起源,人們耳熟能詳?shù)木褪顷懹稹恫杞?jīng)》中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以及“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聞于魯周公”兩句話,那么對于普洱茶呢?很遺憾,與中國茶類中其他茶相比,普洱茶顯然沒有悠久的歷史,雖然曾有人考據(jù),并一舉將普洱茶的歷史提前到三國時期,并且與蜀漢丞相諸葛亮聯(lián)系在一起,但筆者認為,按照現(xiàn)代對普洱茶的定義,所謂普洱茶“1700多年的歷史”略顯牽強,關于這個問題稍后進行探討。不過我們依舊可以根據(jù)現(xiàn)代的普洱茶定義對普洱茶進行溯源。事實上,普洱茶真正登上歷史舞臺,并開始受到關注是在清朝的乾隆年間,普洱茶的得名也恰恰是源于一場意外。故事在此就不詳述了,大抵就是云南府進貢貢茶,由于路途遙遠(從春天走到夏天),茶葉“變質”,原本鮮爽的貢茶“發(fā)酵”了,無茶可貢的獻茶人“硬著頭皮”上貢(顯然貢茶已經(jīng)經(jīng)過品嘗,否則硬著頭皮都不敢上貢),乾隆皇帝品鑒后對“湯紅明亮,醇厚綿爽”的“變質茶”贊不絕口,并賜名“普洱茶”,普洱茶從此名聲大噪,文采飛揚的乾隆皇帝在之后的一首詩《烹雪》中更是寫下了“獨有普洱號剛堅,清標未足夸雀舌,點成一碗金荃路,品泉陸羽應慚拙”的詩文調侃陸羽的《茶經(jīng)》未記載普洱茶一事,孰是孰非自有公論,不過乾隆皇帝的一首詩卻讓我們對普洱茶追本溯源有據(jù)可考。追本溯源完成,重新回到普洱茶的定義,官方對普洱茶的定義(參照國標GB T22111-2008)是這樣的: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并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藝制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茶葉。按其加工工藝及品質特征,普洱茶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種類型。在這里要解釋一下國標中的幾個定義。首先是云南大葉種茶,國標的解釋是“分布于YN省茶區(qū)的各種喬木型小喬木型大葉種茶樹品種的總稱”,注意兩個關鍵詞,YN省,大葉種。事實上,用作普洱茶原料的大葉種茶,不僅僅分布于YN省,還廣泛分布于與YN省相鄰的老撾,越南緬甸等國家,雖然定義是這樣,但是近年來,這些國家的茶葉原料,還是能通過各種途徑進入YN省,并且被不少茶客接受乃至于推崇,關于國標的爭議,不作具體討論,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用作普洱茶生產(chǎn)原料的大葉種茶,不僅僅分布于YN省,在這些地方的茶青,也可以有著不俗的表現(xiàn)。另一個關鍵詞是大葉種,事實上,云南產(chǎn)區(qū)分布的普洱茶,不僅僅只有大葉種,比如赫赫有名的古六大茶山中的倚邦茶山,就廣泛分布著小葉種,此外,廣泛分布中小葉種的古茶園,還有莽枝、革登、那卡、困鹿山等等,這些也是需要了解的。還有一個概念就是后發(fā)酵:云南大葉種曬青茶,或普洱茶(生茶),在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經(jīng)微生物、酶、濕熱、氧化等綜合作用,其內含物質發(fā)生一系列轉化,而形成普洱茶熟茶獨有品質特征的過程。這個概念就解釋了為什么那1700多年歷史的普洱茶不能被稱之為普洱茶,而進貢乾隆皇帝的那批茶就可以稱之為普洱茶,因為它們經(jīng)歷了后發(fā)酵(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個月)。按照后發(fā)酵的定義,新壓制的生茶普洱茶餅、茶磚、以及茶沱,乃至散茶,沒有經(jīng)過后發(fā)酵,是不能算作普洱茶的,不過后發(fā)酵顯然有著時間長短,而這一時間如果進行界定損害的是多方的利益,于是大家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普洱茶定義與史話閑談到此,下節(jié)將探討普洱茶兩大“門派”,生茶與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