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實

人性九省

篇五:真我與真實的籓籠

人性九省 滄浪火 1602 2021-07-14 12:54:48

  真我與真實,都是人所致力追求的。但,這卻從來不好追求,因為人性會給自己設(shè)置很多障礙,將自己層層包裹,不示人也不示己。

  真我與真實,有時候真的算得上是奢侈品了。清醒地認識自我,勇敢面對真實,很誘人,卻絕不容易。

  自我設(shè)定之下無真我

  自卑與恐慌是人類的天性。正因為如此,很少有人會袒露自己的內(nèi)心,因為那是最柔軟的一面,生怕被直擊軟肋,于是人性中的真我掩藏之旅由此展開。

  這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自我欺騙與自我設(shè)定。

  自我欺騙基本就無需多言了,積極而言是好的自我暗示,鼓勵自己樂觀向前,不錯的心理干預;而消極的自我欺騙,則是掩飾、逃避,以蒙蔽隔絕自我求安全與慰藉。對于自我欺騙,很多人其實可以清楚明白,只是有時候并不想明白而已。

  人都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自己的。自我設(shè)定,既是一種人設(shè),也是自我認識觀察的一個道具。比自我欺騙更具有欺騙性的就是這個自我設(shè)定。正如前文的“偽理性”一樣,自我設(shè)定也十分類似。

  每個人都會根據(jù)不同的價值觀,對自己為人處世乃至于自我行為都有不同設(shè)定?!白晕以O(shè)定”的概念和行為本身沒有問題,可以讓自我有個趨向性的發(fā)展,但問題在于所設(shè)定的是“條例型”還是“架構(gòu)型”的自我。

  所謂“條例型”的自我設(shè)定,是具體的條條框框,將自我盡可能設(shè)置詳盡,猶如將自我設(shè)置成一個固化的形象。那么在其后,人會不自覺地去維護自身這種形象設(shè)定。自我認知也將以此為參照,甚至對此外的所有東西,視而不見。我有5000條規(guī)則,那么第5001條不在其中,我就無論如何不接受。生怕“真我”不在這個范疇之內(nèi),就會人設(shè)坍塌,惶恐至極。

  自我設(shè)定倒頗似國畫,畫肉、畫骨還是畫神。太過具體的自我設(shè)定,都會成為囚禁真我的籓籠,阻礙自我的認知。有時候我們追尋自由,但自由的真我卻偏偏是自我束縛的。

  逃避真實是天性

  人性確實非常善于欺騙與虛幻。比如前文提到的各種虛幻的想象,與外界相處中,身份角色的差異、信息不對等,結(jié)合自卑自微,產(chǎn)生虛妄的崇拜與迷信等;而內(nèi)在,則是各種對真實的逃避。

  是的,人總在向往真實,卻總又在逃避真實。就好像期盼著高考揭榜,卻又害怕那一天的來臨。人想要真實的答案,卻更想要“想要的答案”。這就是人性。

  “想要的答案”就是人給真實設(shè)定的模式。

  有人消極對待、默默忍耐,有人不聽不看不接受,有人自建“想要的真實”安全屋,還有人則干脆用各種“積極努力”回避真實……

  對問題的逃避,對真實的遠離,人總會難以心安,那么壓力從未因逃避而消失,反倒愈發(fā)沉重了。

  人,無非害怕“真實的答案”并非“想要的答案”,害怕承擔結(jié)果,害怕遭受失落。“真實的”和“想要的”之間,并非矛盾不可調(diào)和,只是人性的好逸惡勞讓人不想自我推動。想要的和真實的,可以是一致的。

  逃避,恰恰是在分離兩者。

  直面,是最好的逃避

  面對,不一定是“迎刃而解”,更不是“引刀一快”的慷慨赴義。面對,同樣也可以避開鋒芒。就像一場較量,見招拆招當然最好,喊個暫停休息一下也未嘗不可,甚至當面討教也頗顯灑脫。只是不能掉頭就跑,那就會是長久的陰影。

  面對,并不是即刻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正視的態(tài)度。

  “真實”與“真我”,很多可能猝不及防,也可能讓自己一時難以接受。但是,那是“真實”啊。只有對“真我”的深度認識,對“真實”的真切把握,才能真正解放一種精神與信仰。也只有如此,才能讓當下的自我不背負情緒,輕松瀟灑。

  用“勇氣”去說面對的態(tài)度,并不合適。人之所以會逃避,之所以害怕面對真實與真我,根本上還是“患得患失”。對于得失,如果說不在意,這并不符合絕大多數(shù)人性;而對于未來的相信,也不符合人“自卑”的天性。但是明白人性,你就知道,很多你所謂的重要,根本沒那么重要,那么就可以放下很多,自在了。

  面對,也無需拖延等待?!皺C會”“緣分”固然存在,但那從來都是給時刻準備著的人的,過多的理由就會變成自我的借口,也就會消減面對真實與問題的積極性了。更進一步說,所有的“機會”“緣分”都是人為的,都具有能動性。

  面對,是逃避壓力的最好方式。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